12月中旬,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投du案落下帷幕。两位青年才俊的陨落,带来两个家庭的悲剧,也留下很多警示。林森浩因为琐事与同学积怨已久,终对其下du手。林的案例比较极端。但现实生活之中,很多孩子确实不知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很多男孩之间因为一点儿矛盾大打出手,伤人伤己。一些女孩子会因为看不惯某个同学,而拉拢其他人一起孤立这个同学,用“冷baoli”解决问题。
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应该是孩子重要的一课。如今的孩子心思更复杂,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处理好矛盾纠纷?如何让孩子做到有分寸地对待他人,成为一个温和而又懂得捍卫自己权益之人呢?
圆桌第1问: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特邀观察员:安之(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投du案给所有家长与学校敲了警钟,同时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
抛去所有“复旦大学”“研究生”的头衔,我们来看这两个普通的男孩。一个性格阴郁、敏感内向,一个性格开朗、对人际互动没有觉察。当神经大条的人遇上心思敏感的人,他们俩的战争是一个在外一个在内。
性格内向的人,要学会随时对自己的情绪感受有觉知。比如别人的哪句话引起了他的不满,但他没有让别人知道自己受伤了。长此以往,就是开启了一个别人“欺负”他的入口。内向的人要学会在恰当的时候努力表达自己,让别人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应该怎样对待你。神经大条的人,对身边人的情绪并不觉知。他们需要多读一些情商提高类的书籍或者文学作品,提高对情绪情感的辨识度,多接触一些社会事件,对不同的人有更广泛的了解。
身为家长,首先要对自己孩子的性格有客观的了解——孩子的自尊心是强还是弱?孩子是不够成熟还是过分敏感?孩子在同学中间总是领导地位还是受别人指挥?这些如果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就能有目的地为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
圆桌第2问: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父母应从何时培养
特邀观察员:王辉(心理咨询师,教育家互联网教育产品创始人)受传统的中庸之道影响,在面对冲突时我们要么采取逃避、忍让等方式,要么采取打--架争吵或背后伤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难遇到好榜样。没有外在引领,也没有正式的教导,孩子们基本没有机会学会如何有效处理人际困境。
其实,在处理矛盾和纠纷时,人们都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儿童时期学习。4~6岁的发展期,就是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建立的关键期,这期间要让孩子充分地与其他同龄人接触,孩子通过不断地制造冲突和解决冲突,在实践中练习和矫正,最后内化,变成自动化的行为模式。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孩子从单独玩到和小朋友各玩各的,然后到合作游戏,学习互动。
面对矛盾时,我们先要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接着能够识别和分析对方产生这样感受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提出各种解决办法(妥协、协商、折中、放弃等),进而对各种解决办法的后果进行评估,挑选出最优办法后,选择合适的机会去实施。这个过程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去学习和体会。
圆桌第3问:让孩子拥有良好人际,父母如何做
特邀观察员:武自存(存真国际心理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每一个孩子都是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学习如何尊重、爱与表达,以及关系的建立。父母期待孩子能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行为,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做给他看,让孩子“边看边学,边做边学”,父母需要意识到,每个孩子天生有着不同的个性,青年群体更是充满活力和个性飞扬的。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没有榜样可以效仿,就可能采取更加谨慎的、更敏感的、被动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的初步探索。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施展受挫,阻力重重,同时还可能感受到更多无意中的“伤害”,埋下痛苦与敌意的记忆棒。
特邀观察员:李文华(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市语文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人相处的能力比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
首先,应该找出孩子不会处理矛盾与纠纷的症结所在。现实中,许多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不敢让孩子见风、见雨、见生人、见世面。过度保护是一种狭隘的爱,它限制了孩子社会交往能力乃至智商、情商的发展,且易于造成孩子的 “独”——自我意识强烈,心中无他人,性格孤僻、乖戾。而“独”是“du”——易于走极端的先导。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接触小伙伴、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自省”“忍让”“妥协”。这不是懦弱,而是有智慧的表现,它可给自己留下可进可退的广阔空间。俗话说“不挨骂,长不大”;老子说“弱胜强,柔胜刚”“曲则全”。它们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就是不要逞强,要善于与人相处,在照顾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照顾到对方的利益,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特邀观察员:成运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中的自我教育”课题组副组长)如今好多孩子交往的意识和能力较差,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环境的“过”。首先,独生子女从小就缺一个与同辈人交往的条件与环境。其次是住宅的变化,网络的发达,使得家庭和个人渐趋封闭。三是因竞争加剧,一些家长只注重孩子应试能力。
在我的咨询案例中,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生都有孩子是因没有朋友而逃学。家长必须鼓励孩子与人交往,重视培养其处理人际矛盾的能力,不要等到亡羊再补牢。可以和孩子讨论如何交友,比如通过找共同点(如兴趣、特长、形象、同乡)、分享(经验、好书,故事等)以及助人等等去与人交往。孩子之间产生矛盾是正常的,而且是锻炼、成长的机会。家长不要直接出谋划策,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自己处理,更不能越俎代庖(如找老师、找对方家长甚至直接找当事的孩子)。要启发孩子遇事换位思考、大度待人,学会变通和退让。如果不是紧急情况,家长还要学会等待,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和思考。我儿子小时候就曾和朋友因听谁指挥闹别扭,后来他们自己商讨出“轮流执政”的办法。
特邀观察员:袁卫星(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著有爸爸在这里等书)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一些交友原则:平等、尊重、宽容、互利等。
但真正的治本在于从小培养孩子拥有善良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
父母必须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过去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往往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接受着情感教育。现在的家庭中孩子少,物质生活条件好,独生子女成为全家关注的重心,很容易形成孩子在情感上只知获取,不知给予,心中无他人,事事以自我为轴心的缺点。如果孩子从小对人对事淡漠无情,长大后就不可能与人和谐共事,也不可能对家庭、对事业、对国家有责任感。
作者注:本文为笔者参加现代教育报圆桌讨论采访稿件,全文作者:王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