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人说如今读书人数在不断减少是一个国际性的现象,但大多出国归来的朋友都感叹,不论是在遥远的欧罗巴还是在咱们亚细亚的近邻,在国外的地铁里,总能看到不少人手里拿着一本书在阅读,且神情专注,手不释卷。而在我们大城市的地铁里则经常是众声喧哗,看书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有人说中国的地铁拥挤,上班高峰连挤上车都困难,哪有闲情逸致阅读?这话的确不假,但不是高峰时段呢?地铁里的中老年似乎发呆的人多于看书的人,年轻人大都是低着头拨弄手机或玩掌上游戏机。当然,更多喜欢看视频广告的人是不分男女老少的。毋庸讳言,虽然咱们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大众似乎还没有养成随时随地阅读的习惯。其实,这也和咱们的国情更接近,人们刚刚告别贫穷,急于致富,往往变得非常功利,希望立竿见影,不能心平气和地读书。
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地铁里有没有人读书,重要吗?它一定能准确反映那里的文化氛围吗?想一想,文化氛围从什么地方体现是最真实的?不是你新建了多少座多么气派辉煌的建筑,不在于你张贴了多少条写着豪言壮语的标语口号;而是在人们最放松的状态下,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的自然流露。但是,人们多多少少会觉得,读书好像是贵族的嗜好,每天怀揣一部大部头那是学者的象征,老百姓读不读书都一样过日子。因此,国人和老外文化品位的差距从地铁里便可窥见一斑。在物质还不富有的我们看来,世俗的纷繁和精神世界的提升似乎是永远无法合二而一的,因此人们并不珍惜地铁里那一点点时间用来阅读。
然而,正当我们悲观失望坐而论道的时候,重庆市委组织的读点经典活动,却实实在在掀起了上至官员下至小学生的市民阅读的一股热浪。一种薄薄的只有80多页、三四万字、32开的小册子,被称为口袋书的《读点经典》在重庆几乎人手一册。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为《读点经典》作的序言中说,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他还巧妙地把《读点经典》比作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
无疑,品位是可以提高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氛围是可以改变的。当我们埋怨国人素质品位不高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在考量,咱们古人尚能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信息时代的今人为何没有了读书的欲望?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图书阅读率下降的同时,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然而,正如出版科学研究者指出的,受青年人推崇的网络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浅阅读,而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会逐渐滋生人们一种浅尝辄止的心态,我们应该收获知识而不光是信息。
书籍才是人类进步的真正阶梯。正如温总理所说:读书要有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发你的思考。读书更是提升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取决于他的阅读力量。因此一个不善于阅读的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精神力量的民族,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民族。
由此想到,我们能不能从阅读做起?能不能以深度阅读取代时尚阅读,以经典阅读取代功利阅读,我们天天高喊要为中国崛起而奋斗,却不珍惜闲暇时间的分分秒秒,将之用来阅读那不正是提升一个城市文化品位,一个民族精神境界,增强一个国家实力的具体体现吗?
古人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重庆市能做到人手一册口袋书随时随地读点经典,其他城市不能做到吗?顺便再问一句:地铁里,飞机上,候车时,闲暇时我们每个人能否也读点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