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度我对读书失去信心对我这样从小就嗜书如命、与书为伴,十一岁就变成小四眼的人来说,对读书失去信心几乎意味着信仰的动摇,那种痛苦无以复加且不可言说。
原因很简单,我打年轻时记性就差,什么事都是撂爪就忘,包括所有的幸与不幸。一本书读过之后,还能记得其中的几句话,就算很不错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开始奉行读书无用论,反正一本书读完也忘得差不多了,读它何用?有那么一天我恍然大悟:原来对读书产生动摇的根源并不是健忘,而是多年来我对读书一直抱有功利目的,老希冀从中得到什么。
这不光是我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通病。且看每年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目的性、指向性很强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这也不光是当下的社会通病,历史上读书人的功利性都很强。君若不信,请看宋真宗的招聘启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励学篇》)翻译成现在的话大约就是:各位不用急着买房子置地娶媳妇,都给我好好读书去,等考取了功名,这些我都会给你们。
有人该反问了:读书难道不是为了改变命运吗?其实这句话本身就陷入了功利性的误区,正确的问法是:读书除了能改变命运之外,还能做什么?
诚然,读书的确能改变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命运,但读书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改变命运。这就好比信仰,一些人的信仰是为了得些小恩小惠,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另一些人的信仰则是悟出终极真理,并不惜为此献身各种中国版的抛头颅洒热血例子就不举了,说两个外国例子。一个是苏格拉底不是那个巴西球星,是古希腊的那个,明明有悔过求生的机会,但为了捍卫心中的真理,慷慨赴死;再一个是圣女贞德,也是为了捍卫真理,颤抖着接受了火刑。
这些例子有点悲哀,好像捍卫真理的人都没好下场。实际应该这么说:他们用生命影响了人类的进程,在茫茫黑夜中为人类点亮了一盏明灯,这个意义是非常伟大的。
因此,读书的终极目的不只是为了汲取知识,不只是为了改变命运,而是为了探索终极真理。这种探索,是站在了前人和师长的肩膀上,并突破前人的局限,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还是那句话:人与人最大的差别不是地位与财富,而是思维。如果以金字塔做比方,处在塔底的大多数人是一维思维(线性);往上升一点,有的人是二维思维(饼状);再往上,有了三维思维(立体);再往上,出现了四维思维(时空);再往上,是五维思维(探索、发现与创新);顶尖处是N维思维。对于人类来讲,达到五维就已经进入智慧的境界了。至于N维,恐怕人类目前难以企及。
有点扯远了,还是把话题拉回来。对于我这记性差的人来讲,读书究竟有何用?
我们把读书汲取知识比作精神食粮,那么先看看物质食粮没有人会认为吃一顿饭就管一辈子,也不能认为今天吃的东西长成了胳膊,明天吃的东西长成了腿。谁也无法确定一日三餐的营养都补到哪里,只知道一顿都不能少。其实汲取精神食粮与进食物质食粮是一个道理:读一本书不能管一辈子,甚至一天也管不了,能对你有多大收益也不知道,只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只有少数合胃口的知识被无形中消化了,大部分则被遗忘(排泄)。因此,你需要的是一个过程:不停地享受阅读快感,不停地汲取养分,不停地滋养灵魂。最重要的,让你在思维的金字塔自由自在地不停地攀爬。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