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上个月为张国荣哭泣的你,可知自己干了一件坏事?

2024-10-28 07:33:03

——哥哥,你在四走了,可是我如今一点都不敢纪念你

2003年41日,很多人都知道这天是张国荣的自sha,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张国荣死讯被曝后的9小时内,香港有5人相继自sha,而且他们选择了和张国荣样的自sha方式。

香港赛马会防止自sha研究中心发现,根据统计,2003年4月上半月出现了自sha个案的重大增长。由于名人掀起的自sha高潮,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学者开始专门研究,并将其比喻为“维特效应”。

这是因为,在1774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后,欧洲青年纷纷模仿维特自sha,不过由于当时的数据并不如现在这么容易统计和记录,具体的数据难以获得。

然而,对比近几十年的数据,我们可以肯定“维特效应”的存在:上世界中叶,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和英国伦敦名医斯蒂芬·沃德的自sha是当时的大事件,仅仅在他们死后的第一个月,美国和英国自sha率便上升了10%左右;1987年日*-本偶像冈田有希子自sha,之后两周内——日*-本青少年自sha率上升了44%。

为什么会出现模仿自sha呢?学者Williams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解释自sha模仿行为,认为自sha死亡者为模仿者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榜样”作用。 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出区别认同理论 ,认为受众最可能认同和模仿与他们的生活状况相似的自sha死亡者的自sha行为,如张国荣自sha或许就更容易受到抑郁症患者的模仿。

不仅如此,当名人的人气和影响力越大,媒体的报道宣传越广泛、内容越详尽,维特效应就越容易出现。维特效应的盛行,媒体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近几十年来,媒体、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一直在反思自sha报道中的伦理问题,要如何做才能减轻维特效应的出现。有研究表示,当一个人越理解和包容自sha行为,他自sha的可能性越高,反之,对自sha行为持否定态度则会减轻自sha。

对于自sha媒体报道的伦理问题,有关人士提出的建议有:减少自sha细节的描述,减少对自sha行为的刻意美化以及对自sha行为持否定态度等。这方面的实践也有成功的经验:针对高发的地铁自sha,1987年的奥地利预防自sha协会发起了一项媒体改进报道方式的运动,结果在媒体改进报道后,地铁自sha迅速减少。

可是在今天自媒体横生的中国互联网,相应的伦理规范却并不存在。每年的4月1日,从微博到朋友圈、从门户到推送,无论是心理学、心理咨询的圈子,还是性教育、LGBT的圈子,任何一个媒体和个人,都整齐地在缅怀哥哥。张国荣的热度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反倒是这个互联网弥漫着浓郁的悲伤气氛。

道每个在纪念张国荣的媒体或自媒体有没有想过,对于那些原本在自sha边缘犹豫的人群,你们悼亡的祭酒恰恰是他们绝世前的du鸩呢?

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高密度接受纪念张国荣的信息没什么,但是对于很多自sha的易感人群,影响却可能是十分危险的。他们或因抑郁症而饱受精神折磨,或因生活中的种种困苦而满腹愁怨,本来就在自sha的悬崖而犹豫不决,而关于张国荣自sha的大量反刍性信息,却提醒了他们生活还有一个解决方法,而且是最糟糕的这一个。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几乎所有做内容的人都道,热点就是风口,只要蹭上了热点,就有机会上天。一些人明明生前已不胜其扰,可是大家死后依然不让他们获得安宁,反复煎炸着他们的热量。而这煎炸的噼啪声,又同样反复折磨着已然饱受苦痛情绪的人们。

纪念张国荣不算传谣,既然不犯法当然人人可以为之。但是有些人,有些事,还是还一片宁静的好。

正盛世,真如你所愿吗?

参考资料:

徐艳红我国媒体自sha报道的伦理规范研究

徐雪媒体自sha报道、抑郁状态对大学生 内隐自sha态度的影响


上一篇:关于爱情,十大被打破的虚言
下一篇:生活的精彩,只属于真正懂它的人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