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孔融是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四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很懂礼节,巧言擅答。据传,某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父亲让孔融分给兄弟们吃,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给自己,其余的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哥哥弟弟们,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梨,大的应分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很赞许,问:那弟弟比你小,为什么他的梨也比你的梨大呢?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让着他。
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作为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而广泛流传,成了许多父母拿来教育子女怎样懂得礼仪谦让的典范。可美--国孩子对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反应?我最近终于在丫丫中文学校的中文班里有机会得以见识,这些孩子的年龄范围在8岁至12岁,学中文的时间不等,以下是老师讲完这个故事后的讨论记录。
老师:关于孔融让梨你们怎么看?
学生: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
老师:作为礼物。
学生:既然是礼物,一定要是好梨了,为什么还明显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
老师:
学生:既然梨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让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分出去的梨难道再要回来?
老师:
学生: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谁愿意吃谁自己去拿不行吗?
老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
学生:但孔融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他们的选择机会被剥夺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梨呢。
老师:你说得没错,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
学生: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绝对相反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
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
学生: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
老师:那你怎么看孔融?
学生: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学生:我觉得孔融不诚实。
老师:为什么?
学生:这件事情有点自相矛盾,孔融可能是不喜欢吃梨才自己留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该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的话却把大的都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欢什么该勇于承认才对。
学生:我也不喜欢孔融的爸爸。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他不负责任,让没有行为能力且才四岁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孔融分梨的行为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老师:
学生:这个故事不好,鼓励主观武断,剥夺了民主,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老师: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谁吃谁拿好了。
听到这里我走出教室,一个中-国儒家思想的典范在美--国孩子这里,却变成了主观武断、践踏平等和假心假意的典型,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