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_秦始皇的故事大全5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条关于秦始皇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小故事_秦始皇的故事大全(1):
秦始皇为何终身未立皇后
古代封建帝王对立后都很重视。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终身未立皇后,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以致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而没有皇后墓,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坐拥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不愿意立皇后呢?
其一,和秦始皇的特殊出身有关。史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行为很不检点,先是做投机商人吕不韦的小妾,怀孕两个月(多数人认为怀的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后,又被吕不韦献给秦国的王孙子楚,子楚继位后称庄襄王,庄襄王死后,身为太后的她仍经常与吕不韦重温旧情。后来她又与嫪毐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母亲的失检行为使他心理压抑,性格变得极为复杂,最后彻底爆发,sha了两个私生子弟弟;将嫪毐五马分尸,暴尸示众;将其母赶出咸阳。
因母亲带来的心理阴影一直伴随着秦始皇,而且由对母亲的怨恨,发展和泛化成对一切女人的仇视,他对统一六国后收入后宫的众多佳丽非常鄙视,痛恨她们抛弃亡国之辱而媚悦新主的行径。
天下初定,39岁的秦始皇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嬴政,认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后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皇帝”称谓的出现,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可见,秦始皇当时很自命不凡,自认功德超过了古代的圣贤——三皇五帝,对皇后的要求自然也就非常高了,于是左看右看,后宫佳丽中竟没有一个人能符合他的标准。
其三,秦始皇志在天下。由于身世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养成了刻薄、多疑的性格。一方面心气极高,他连年征战,横扫六国,抚定四方,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另一方面他可能担心立了皇后会对他有所掣肘,妨碍他实现远大的理想。
其四,秦始皇是个工作狂,公务繁忙,整日埋头工作,没兴趣考虑后宫的事情,以至于迟迟没立皇后。他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当时的一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60斤。每天批阅这么一大堆竹简,工作量着实不小。
其五,沉湎于长生不老的迷梦之中,无暇顾及后宫之事。众所周知,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对方术、炼丹术等情有独钟,为求长生延迟了立皇后之事。秦始皇曾四次巡视六国故地,其中三次都会见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长生不老之药,还派徐福率领3000名童男童女赴东海神山求药。徐福入海数年,哪里找得到仙药,又耗费巨大,他怕秦始皇发怒,于是谎称可得仙药,但是海上常有巨鲛出没,无法靠近,请派神箭手用连弩射sha巨鲛。秦始皇便令人捕sha巨鲛,甚至想自己入海尝试求仙。这种对长生不老梦想的浓厚兴趣和孜孜追求,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对其他事情的兴趣,结果之一便是导致了立皇后这一大事被置之脑后。
小故事_秦始皇的故事大全(2):
【秦始皇造字改字
秦始皇造字改字的故事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措施就是在文字上控制天下。战国时期,不但各国的政治、经济是分裂的,文字也不统一,这个文字的不统一,是因为异体字、简化字太多,随意简化,随意地写一个同音字,这样一来导致文字不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所有的字都有统一的读音和写法。
秦始皇统一汉字,以小篆为标准,泰山上的刻石,小篆,整齐漂亮,不好写,不好认。许多出土的简上看到的字不是小篆,而是秦隶,有些人认为既用了小篆又用了秦隶。两者区别小篆整齐和谐,但写起来麻烦。隶书简洁,蚕头燕尾。
秦始皇用小篆,我觉得一是说文上说的,二是刻石,都是小篆,只能说明用小篆统一的。
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文字?
文字的差异会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假如秦始皇下了一个诏书,秦始皇的诏书用秦国的文字写,到了赵国不认识,到了韩国不认识,你说这皇帝的诏书怎么贯彻?
所以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原因是两大原因。第一,文字本身混乱。第二,便于政令统一,这是最重要的目的了。其实秦始皇统一文字,他的根本出发点还是为了巩固统一,你别秦始皇弄个“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人家连这八个字都看不懂,你还谈什么天下统一?就无从谈起。所以,文字的统一是政令统一的前提,而政令的统一又是保证国家统一的必要措施。所以秦始皇在文字上下了很大工夫。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呢?他又是怎样统一度量衡的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二十八集《统一制度》。
文化上。重要措施是统一文字,涉及三方面,一为什么?二用什么来统一?三怎么样看待这件事情?前提是文字的混乱,战国时期天下文字也不统一。是因为异体字简化字太多,随意性大,导致不统一。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带来一个问题,达到不可认。一文字本身混乱,便于政令的统一。政令统一是天下统一的必要措施。
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战国时有布币刀币秦半两金币多种,不统一怎么交换?还有一弊端,谁都可以造,秦始皇实施两点,制造收归国有了。汉景帝时出现叛乱,就因为吴王可以造币,秦始皇只允许国家发行,把全国货币统一成上币黄金和下币秦半两的钱,全国统一了,掌握了国家命脉。统一货币上非常成功。既实用,放在哪儿都行,还因外圆内方符合哲学观点。
立即通行天下,光靠权力推行,不行。文字要好写,钱币要实用。统一度量衡是三种量具,度量长短,量容器,量重量。尺子战国传了四把尺子,22.3cm,22.5cm,22.7cm,23.1cm。混乱得很,所以战国时的度不统一,留传下来的都不统一。量具名称大小不一,各国不一样。秦始皇看到这一点带来两大弊端,交换无法进行。收税怎么收?不统一,就不公平,肯定得统一才行。便于交换向国家纳税。这是必然的。以后都是23.1cm。秦始皇的剑是七尺长,就可以知道多长了。
2秦始皇造字改字的故事点评文字的功能在于交流,因此,文字形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用性。一种不实用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字,因为它不便于书写。文字的功能既然在于交流,那么,天下百姓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会创造出一种书写简便的字体,这种来自民间的创造消极的一面是造成了文字的混乱,积极的一面是为文字书体的演变提供了巨大的能量。
小故事_秦始皇的故事大全(3):
秦始皇不是暴君
秦始皇的身上有一个非常醒目的标签——暴君。似乎从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时候开始,中国人心里就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秦始皇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野蛮动物,自始至终,他都在用鞭子和刀剑统治他的臣民,用权术和阴谋制御大臣。然而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想想这位千古一帝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他并非不眨眼的恶魔。
秦始皇不sha大臣
历朝历代皇帝的暴行首先都是从残害身边的人开始的。不说商纣王这种发明各种各样的酷刑来折磨大臣的末代昏君,很多开国的帝王也往往滥sha功臣。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将开国元勋一网打尽,动则灭族,死者上万。即使是很多以贤明著称的君主,也免不了对大臣下du手。汉武帝晚年常常毫无人性地滥sha,大臣无罪被诛灭九族的就有几十家。“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中国古代冷酷无情的君臣关系。
比较起来,我们这位所谓的“暴君”秦始皇,对他的臣僚们可算温情脉脉。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唯一sha戮的重臣是吕不韦。那是一次少年君主与权相的斗争,恐怕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除此之外,秦始皇与李斯、王翦、蒙恬等著名将相都善始善终,关系相当融洽亲密(大将蒙恬后来死于秦二世之手,这与秦始皇已经没有关系了)。秦始皇与李斯君臣三十年,有始有终,最为典型。君对臣信任爱护,臣对君鞠躬尽瘁,《三国演义》里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也不过如此。
秦始皇甚至对敌国间谍也显得很宽容。战国后期,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强大实力,派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赴秦兴修水利,想要利用这种浩大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事情败露后,秦始皇看到这项工程还是有好处的,不仅没有sha掉郑国,反而还让其继续修建工程,甚至用郑国的名字命名这条水渠。明知其是间谍还让其负责工程,明知其动机不纯还以其名命名。这种容人之量史上罕见。著名乐师高渐离是荆轲的好朋友。荆轲刺秦失败以后,高渐离流落民间。秦始皇爱惜他的音乐才华,居然任命这个刺客的同党为宫廷乐师,直到高渐离真的用乐器袭击他,才把他sha掉。
在历代王朝中,秦始皇时代政治核心层的稳定性可以说是最高的。比一比汉武帝如何走马灯式地换相,如何不断诛sha宰辅公卿,就可以明白秦始皇的过人之处。
秦始皇多吗?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残暴的最重要证据,甚至被视为后来2000多年多起文字狱的先河。但是,焚书并非焚毁全部书籍,有关技术方面的书未遭焚毁,如农业、医学、秦国史录及法家的哲学著作等。即使是焚掉的书,在国家图书馆里也必须保存副本。坑儒坑的也并非真正的儒生,而是460余名装神弄鬼,pian*秦始皇求仙,结果败露的方士。当然不对,可是朱元璋罗织文网,百般挑剔,上至大臣,下至平民,因各种与文字有关的事件而被sha者达十几万之多;乾隆一朝,制造的文字狱案件总数在140次以上,兴一狱往往牵连成百上千之人斩sha流配。秦始皇的行为与他们比起来似乎还不在一个档次上。
秦始皇扫灭六国是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战争势必是要死人的,但是在征伐六国近十年的时间里,秦始皇却少有中国古代常见的“屠城”、“坑卒”之举,即使对派荆轲刺sha他的燕国也没有。唯一一次是攻灭赵国的时候,他把幼年时曾经欺负过他母子的人统统抓起来活埋,但绝不是电影里那样大规模地活埋儿童(长平之战sha赵国降卒40万,不是发生在秦始皇当政时期,是他太爷爷当政时期)。比较而言,推翻秦朝的项羽对平民与降卒有过六次大屠sha,全部都是战胜之后骇人听闻的屠城与sha降,刘邦也屠过颍阳、武关。
秦始皇灭掉六国之后,也并没有对原六国的王孙贵族赶尽sha绝,只是将他们迁到成阳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甚至对曾经消灭秦军20万的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代项梁和项羽,都没有追sha,任其避居吴中,最后成为推翻自己王朝的敌人,而项羽攻进成阳以后,对秦始皇的后人可没这么客气,将所有秦宗室公子,一律诛sha。
秦始皇上当了
既然秦始皇这么仁义,怎么又会变成史书上的暴君,他的王朝怎么会垮得那么快呢?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真正伤害到普通百姓并且动摇国本的,是繁重的徭役赋役。这些徭役赋役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最主要是修建长城和一条通往北方草原的高速公路——直道。修长城是为了防备匈奴人进攻,修直道是为了运送军队征伐匈奴人。所以,根子是坏在匈奴身上。很多学者都认为,秦始皇北伐匈奴是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秦始皇的一次致命的决策失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后激起了天下大乱。
其实当时的匈奴尚相对弱小,史籍中几乎没有匈奴侵扰秦王朝边界的记载。至于匈奴统一草原地区,与中原王朝为敌,是西汉时期的事情。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去攻打他们。统一六国之初,信心膨胀的秦始皇曾有意趁热打铁,一举收服匈奴,但是李斯说劳师远征匈奴只会消耗国家的力量而没有实际收益,不利于秦国的长远发展。秦始皇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是6年以后,一个方士的谎言却让他不顾一切地发动了对匈战争。
这个方士是燕国人,名叫卢生。秦始皇让他前往蓬莱三岛,寻求长生术。这家伙在外面转了一圈,没找到长生术,却找回来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一句预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这是指将来灭亡秦朝的是匈奴,便急忙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有学者猜测,卢生是燕国人,对秦朝当然有着亡国之恨。故意编造这么一句预言,pian*秦始皇去打匈奴,消耗国力,促使秦朝灭亡。
迷信的秦始皇上当了。面对30万秦兵,匈奴人轻松地向西、向北退却。对游牧民族来说,这是寻常之举,根本谈不上什么损失。蒙恬虽然占领了不少土地,可是这些土地并不适合耕种。为了,防备匈奴卷土重来,30万大军只好驻扎在这片“无用之地”上,进退不得。为了维护北伐的成果,秦始皇又不得不征用数十万民夫修筑绵延5000余里的长城。驻军、筑城劳力需要的粮食、物资全靠国内征发。
蒙恬率领的30多万大军在冰封雪飘的北国艰苦奋斗10多年,大体上10个人当中要死掉六七个,更不用说那些调去修筑长城的民工的悲惨处境了,数千里戍边线上,竞成了人间地狱,这才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后来,靠正常的徭役征发已经难以保证北伐的需要了。秦始皇不惜动用国家机器,利用严刑酷法,将数以千万计的贫苦农民变成刑徒,派去修筑长城。老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
秦始皇死后仅一年,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900名征集去戊边的壮丁揭竿而起,各地民众立即响应,起义如干柴烈火蔓延到帝国的各个角落。当起义者即将踏进成阳的时候,奋起抵挡的并不是帝国的正规军,而是一支由囚犯拼凑而成的部队。而秦军30万的精锐仍然驻守在千里之外长城沿线,来不及赶回来。
秦始皇不是一个生性残暴的君主。他甚至愿意宽宏地信任来自敌国的间谍,可惜他错信了一个方士的预言,毁灭了自己的王朝。
小故事_秦始皇的故事大全(4):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sha,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
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伕,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
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
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pian*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小故事_秦始皇的故事大全(5):
秦始皇的不死药竟是——猕猴桃
徐福渡海为秦始皇寻找不死药的传说,由来已久。日*-本方面有研究说,不死药名叫“千岁”,就出产在地处濑户内海的祝岛,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天它正在进行人工种植。
秦始皇上当了
看到这里,不禁令人生疑,秦始皇何许人也?荆轲那样的职业刺客都死在他的手里,怎么会上徐福的大当?除非……除非他能让秦始皇相信东方真的有仙山,仙山上真的有不死药。
日*-本人有1%的云南基因
传说中的仙岛,倒并不全是虚妄,仙没有,岛是有的。按照日*-本的记载,徐福所说的就是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三岛。日*-本的文字史料中,对徐福的记载含糊不清。这也不能责怪日*-本人,因为徐福登陆的时代,日*-本还在蒙昧之中,还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呢!但是按照部分日*-本史学界人士的观点,徐福,就是日*-本古代著名君主——神武天皇,他登陆日*-本的地点,便在日*-本的关西平原。“神武东征”横扫日*-本的传说就是基于徐福登陆日*-本,南征北战的事迹。
日*-本人的思维比较独特,因此他们在考证徐福问题的时候,想法也一样富有个性。他们根据考古发现,分析古代墓葬遗骨证明,徐福东渡时期,日*-本关西地区的居民平均身高骤然升高了5厘米,由此推断,这很可能是徐福和他的部属登陆后造成的局部人种改良。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人的基因里,有1%来自中国云南地区,而日语训读发音(土语发音)也和云南纳西族的语音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怎么回事呢?从徐福东渡,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根据中国方面的史籍记载,徐福要求的三千童男童女,秦始皇也没法一下子凑齐,这个时候,秦军刚巧征服了西南夷,于是秦始皇就下令这些被征服的部族提供所需要的童男童女。西南夷,就是现代云南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如果这些西南夷的后代借徐福东渡融入日*-本人种,带给日*-本人1%的云南基因便有据可循了。
所谓的仙岛
秦始皇从来不是一个愚蠢的人,若徐福全靠造谣生事,怎能pian*得了这位精明过人的千古一帝?那可是囚母弑父,统一六国的一代枭雄啊。就算是求药心切,徐福第一次的失败,难道不会引起他的怀疑?而徐福也很奇怪,如果他从来没有到过日*-本,他怎么知道一直往东航行就可以到达日*-本?而且依靠几千人加强弓劲弩的高技术兵器就可以征服这个国家?他显然对日*-本有一定的熟悉。
假如日*-本真的一直是传说中的仙药产地,而且徐福善于花言巧语鼓吹一番,pian*取秦始皇信任,再得到所需要的人员和装备,就比较符合逻辑了。否则,在生土上种花,要想让秦始皇拿出血本来,只怕更大的可能是忽悠掉自己的脑袋。
问题在于,日*-本古代,真的有“不死药”存在吗?幸运的是,我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日*-本“徐福会”理事重村定夫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认为,这种神奇的不死药,不但存在,而且就出产在他的故乡祝岛,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天它依然留下了孑遗。
祝岛,地处濑户内海,在九州、本州、四国三岛环绕之间,人烟稀少。自古以来就流传,在它的深谷腹地有一种神奇的植物果实,俗名“窠窠”,日*-本古书中名为“千岁”,大小如核桃,汁浓,味甘,据说食用可保千年不死,便闻一闻也可以增寿三年三个月。
祝岛的神奇“千岁”果
19世纪末,日*-本植物学家牧野富太郎曾经慕名前往,经过艰苦工作,采到了“千岁”的标本,并欣喜若狂地给友人写信“这是我最弥足珍贵的发现,它的价值无法形容。”在祝岛民间,还有用这种植物的枝条制作手杖的习惯,称为蓬莱杖。
如果“千岁”的传说曾经在当年传入中土,徐福家住东海之滨,听到它应该不是很奇怪的事情。这样的传说,加以附会,通过其他途径传人秦始皇耳朵里并非不可能,那么此时徐福就会极有说服力了。甚至,祝岛的人至今相信徐福曾经光顾过他们的岛屿,因为在海湾的岩石上,留有一副石刻的棋盘,当地人讲就是徐福所留。
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提出一个假说,那就是当年徐福为秦始皇寻找的不死药,很可能就是出产在祝岛的神奇之果——“千岁”。
但“千岁”究竟是什么呢?它现在是否还存在?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电话簿,和祝岛方面取得了联系。结论非常令人鼓舞,祝岛的一位公务员先生竟然给我寄来了照片,并证实千岁不但存在,而且正在进行人工种植。我把照片寄给了北京农科院我的一位老同学,希望他能够给我一个鉴定性的结论,这真的是能够令人长生不死的灵药?
我的朋友回信,告诉我,这种“千岁”的确是一种稀有的植物,它学名Actinidia chinensis Pianch。藤状灌木,以根和果实入药。具调中理气、生津润燥、解热除烦、活血消肿之功效。果肉绿色,果皮软而带毛,今天已经存在人工栽培的品种,果实大小也增大了几倍,常吃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它还有个中国名字,叫做——野生猕猴桃。
秦始皇倾天下之力寻找的就是它?鉴于秦始皇的老家,陕西秦岭一带就是野生猕猴桃的产地之一,这东西只怕皇上经常用它来开胃,难怪……难怪徐福找到了“长生不死药”,也不敢归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