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端午的小故事6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条关于端午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精选】端午的小故事(1):
端午节传说之—纪念孝女曹娥
东汉(公元--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精选】端午的小故事(2):
端午节的由来
小朋友,每年,我们都要过很多很多的节日。那么,你听说过端午节这个节日吗?你知道端午节是在哪一天吗?
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一天,爸爸妈妈会买好吃的粽子给我们吃,还会带我们去看划龙舟比赛呢! 那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嗯,差不多是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叫作屈原的人。屈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很爱国的大臣。 但是,屈原不幸遭到坏人的陷害,被赶出了自己的国家。屈原非常伤心,写下了很多怀念祖国的诗歌。 后来,屈原的祖国遭到其他国家的侵略,灭亡了。屈原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在农历五月五日那一天,来到汨罗江边,投江自尽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用自己的生命,表达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屈原死后,很多老百姓来到江边祭奠他。渔夫们驾着小船,在江上来来回回地划着,希望能将屈原打捞上来。为了防止江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大家还用苇叶把糯米包起来,煮熟后扔到水里喂鱼喂虾。 后来,每一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大家都会包粽子、赛龙舟,以此纪念屈原。 于是,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了吗?【精选】端午的小故事(3):
端午节插艾草由来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位神仙来到人间巡视。那时人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老神仙降下云头,摇身变成了一个骨瘦如柴的乞丐。他右手拄着打狗棒,左手端着破碗,来到一家农户门前。这家女人在喂猪,猪吃的不是糠皮,是雪白的面,老人看在眼里,他不露声色,把破碗伸了过去,哀求说:大嫂,行行好吧,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你施舍点东西给我吃吃吧!'哪女的对老头白了一眼,说:臭要饭的,给你吃还不如给猪吃!猪吃了还长肉呢,快走!老神仙又说:大嫂,不给饭吃,给一点水喝喝吧!那女人一听,顺手将墙上拴的网勺拿了下来,扔给老头,没好气地说:自己舀吧!老神仙一看,这东西怎么好舀水呢?老神仙来气了,用袖口往墙上一拂,墙上立刻出现了十个大字:全村生瘟病,三天内死尽。化作一道青烟,升到空中,那女人吓得像根木头,好久才明白过来,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
第二天,老神仙驾着云头,背着瘟瓶,正要向村里撒瘟药,忽然看见有一个妇女一只手里抱着一个五六岁的诉儿,另一只手里搀着一个两三岁的伢儿在匆匆赶路。老神仙感到奇怪,怎么大的抱,小的搀!又变成一个老头倒在路上哼,那女的看见了忙问,老大爷,你怎么啦? 我脚被树枝戳了一个洞。 那女的一看,老头脚上到处是血,连忙放下怀中的伢儿,摘了几片文草叶,放到老人伤口上,不一会儿,血就止住了。 老人问了:你走得这样急,上哪儿去呀?那妇女说:我们村里有个大嫂,昨日得罪了一位神仙,神仙发了怒,说三日之内,叫我们全村人生瘟病死光,我们都去逃命。她边说边把老人搀起来,老人家,你也同我们一起逃命吧2 那你为什么不抱小伢儿走,而抱大伢儿走呢? 老人家,不瞒您说,这大儿子是我丈夫前妻生的孩子,这小的是我生的孩子。现在我丈夫死了,我要把他们的命根子留下来,好好照看才是。 噢!老神仙一听,心想,自己差一点儿办错了事!天下还是有好人,坏人毕竟少啊!他看了看艾草说:那么,你们也不必逃命了,这艾草就是防瘟的,只要把它插在房子上,就不会生瘟病了。说完,就上了云头,用拂尘把母子三人送回了村子。一到村子,这妇女就到处找艾草,又把这消息告诉了大家。后来,老神仙虽然在天上投了瘟药,但因地面上有艾草防着,所以也就都没事了。 从此,五月初五插艾草的风俗习惯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精选】端午的小故事(4):
端午节与孝女曹娥的故事
曹娥庙中供奉的曹娥娘娘。这似乎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传统,一个具备某种美德的人,即便生前并不幸福,死后亦可作为神灵享受人们永远的纪念。曹娥便是因她的孝心,使无数后人为之感动。也有人认为,端午节便是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不知名的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这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年方一十四岁,生得美如天仙,又聪明绝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江上浊浪滚滚,卷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洪水淹没了滩涂。渔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涨了大水鱼虾多,但洪水汹涌危险大。曹娥她爸望着混浊的江水,再也憋不住了,有道是混水好抓鱼,这是一年一度的渔汛,怎么能错过。他理出鱼网,撑出小船,打算出江去捕鱼。曹娥望着满天风云,劝爹不要去。爹说抓鱼日日有危险,只要小心就无事。曹娥见爹硬要去,央求爹同去,好歹也有个照应。爹说女儿不识水性,去了给他添麻烦,一定不让去。 爹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时时盼、刻刻望,只望爹爹平平安安早回家。直到日中太阳过了西,还不见爹爹来吃饭。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见江水茫茫,掀起层层恶浪,却不见爹的渔船。曹娥心里不安了,她沿江向上游走三里,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还没见到爹。太阳快搁山头了,曹娥急得拼命叫:爹爹,爹爹喂--喊声招来几个她爹的伙伴,他们个个衣衫湿淋淋,大家见了曹娥都叹气,说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爹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爹爹,拔脚朝下游追去。 天黑了,几个渔家叔伯伴着她,一再劝她先回去,说她爹水性好,恐怕已在下游上岸,歇在别人屋里,明天一定帮她找回来。曹娥不见爹,怎么肯回去,谁也劝不住。整整一夜,她在江边来回哭叫,没有一个乡亲不为她难受。 第二天村里人给她送来吃的,她不吃。人们陪着她沿江找,找了三天,仍不见她爹。曹娥沿江啼哭,哭了三天,眼泪哭干了。村里人又是劝,又是哄,想劝她回家。曹娥说,不找到爹,死也不回家。她不吃不睡,沿江哭了七日七夜,哭得眼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忽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好像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一陈惊喜,果然爹爹水性好,还在水里游。她要救爹爹,帮他游上来,一声呼喊,纵身向江水扑去。 曹娥跳进江水里了--人们呼天抢地,纷纷奔去抢救。但见江水滔滔,哪里还有曹娥的影子。 天啊!好人为啥偏要遭这种噩运?人们热泪满眶,围着江堤怨皇天。 亲不亲,家乡情,村里人不忍心让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分头沿江寻找他们的遗体。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江水清澈明亮,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满怀希望赶过去,果见一男一女,背贴着背,女的反剪双手紧负着男的,原来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后来这个曹娥负父出水的地方就叫贺盘村。 曹娥江风景。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水自觉愧对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直到现在,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腾咆哮,一到曹娥庙前面,立即变得无声无息,仿佛愧对孝女,悄悄遁去,过了曹娥庙门口,才敢再发出响声,真叫人叹为奇迹。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文字来源:摘自《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虞县故事、歌谣、谚语卷》有改动)【精选】端午的小故事(5):
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的传说
【精选】端午的小故事(6):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公元前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