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朋友们是否已经意识到,最近在您的身边和周围,许多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一个时期以来,从中央国家机关到各省(市)自治区政府部门,从庄严肃穆的公检法到遍布城乡的派出所,从神秘的部队指挥机关到国境边关的哨卡军营,从喧闹的城乡集市到静谧的高校校园,一种人们长久期盼却又是久违的风气正在悄然出现。过去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决策权力部门,那些不苟言笑的头头脑脑如今也能放下身段,倾听百姓声音;深入基层,寻找工作差距;改变作风,克服衙门习气;便民利民,提高工作效率;传送温暖,贯彻以人为本;节俭办事,拒绝奢华铺张;堵住漏洞,遏制三公消费就连本人居住的小区旁边,往日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高档酒楼饭店,如今虽不是门可罗雀,至少也是门庭冷落车马稀。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至今,仅仅过去一年有余,却有了这番气象,实属不易。
好像是要与这种变化的社会氛围相呼应,最近又出现了另一种吸引公众眼球的新鲜事,那就是各单位的领导都在不约而同地抢着去做亲民秀:市长坐公交、书记吃食堂、首长扫街道、领导进工棚各类媒体接二连三地追踪报道,就连普通老百姓也都连连称赞,将其视为正能量。
当然,中国公众在欣喜与宽慰的同时,也表现出渐趋成熟的理性提出不无道理的担忧和等待答复的疑问。眼下,中国老百姓心中最大的问号就是一个,即这些好风气、好表现和亲民之举,能不能持之以恒?也就是说,大众欢迎的官们和官场的好作风好做法究竟是无根草,还是叶茂根深抗得住风雨寒暑的常青树?这种疑问在网上在微博上就成了诘问,一些网友对书记进学生食堂打饭、首长带头打扫公共卫生,发出了大量既有善意又带着几分诙谐幽默的评论。
那么,中国公众的这种带着很高期盼的疑问难道是凭空而至的吗?当然不是!主观认识源于客观实践。负面的印象同样来自以往的某些负面事实。以往的负面事实是,一些部门和一些领导干部出于各种动机,也的确做过不少好事善事得民心之事。但遗憾的是,这些事到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或半途而废,或无疾而终。良好的开始变成了如烟如风的终结。曾经有过的许多言之凿凿的承诺,也往往因为没有落到实处的行动,而成了没有下文的空头支票。其结果,受到最大损害的,是百姓给予自已的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信任与信誉的信心。不客气地说,当公众的期望变成失望,那种政府的失信给公众带来的心理冲击,其实与受pian*上当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而我们的权力部门和领导机关得到的也只能是人们心照不宣的非议。
举件小事为例吧。有一年夏天,我去某省出差办事。刚一落脚,就从旅馆房间的电视中看到一则本地新闻。新闻中说,该地领导为了环保和节约能源,也为了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决定今后骑自行车上班。记者问他此举能坚持否?领导只有两个字回答当然!
这件事后来结果怎么样呢?我想,读者朋友肯定会猜得到当然是不了了之。笔者说这件事其实和前面说的那些领导机关与领导干部的亲民秀一样,都是基于两点:第一,领导们的出发点和动机都十分真诚,值得肯定。第二,尽管如此,要使这些良好的出发点和动机转化为能够影响社会风气、转变官僚作风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却还要下一番大功夫。那就是要把这些好想法好行动持之以恒地、永不懈怠地坚持到底。毛泽东同志给吴玉章祝寿时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毫无疑问,毛泽东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某一位个人,也适用于一个单位一个组织和一个政党。
无庸讳言,眼下亲民秀出现的另一个原因也是由于有些领导部门与领导同志脱离群众过久,正是因为这种心态上的急迫,才会出现类似前面所说的领导骑自行车上班的承诺。如果我们能够让亲民秀的许多内容逐步加以制度化,就必然会对其加以实事求是的可行性评估与考量,不至于把一些临时之举,性情之言抬到一言九鼎无法更改的地步。这也就在客观上避免了不少官员因为一时情急一时语塞一时冲动而造成的被动,也会大大减少媒体对这类窘迫状态的炒作,消除一些公众对公职人员不必要的误解,疏通某些政府与公众之间淤塞的信任通道。
可见,要把好事做到底、做得永远,仅仅依靠道德的劝诫、精神的约束与个人的反躬自律还远远不够,还要把这些好事以刚性的制度加以固化,才可能把利民为民亲民的热情与行动,变为必须遵循的规范、必须履行的义务和必须担当的责任。也只有这样,今天的亲民秀才能真正化为造福百姓、惠泽四方、抚慰心灵、重振人心世风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