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你好
首先要感谢你很勇敢的点开这篇文章,你能点开阅读,说明你已经比很多人勇敢了。今天想跟你讨论死亡,不仅仅因为它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归宿,更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对它的回避,让我们没有好好活着。
我们总以一种“我不会死”的方式活着
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这件事情,因为我自己就干过很多这样的事情—通宵看美剧或者韩剧,跟老妈对着干并且持续很久,通宵唱歌,吃自助吃到要扶墙出来,发着烧去海边游泳,因为一点点小事生气或者是难过很久(超过一天)……
我们总觉得死亡或者是变老这样的事情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就像我18岁的时候觉得30岁简直是“太老了”,可转眼我已经快29岁了,我终于成为了自己眼中那类“简直太老了”的人。所以如今当我走在路上,看到满头银丝的老人家其实感觉特别羡慕,因为他们都活了这么久,比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都要幸运得多。我也不再告诉自己说:我离他们还有很长的距离,因为我所有的经历告诉我,时间的脚步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
当然以这种“我不会死”的方式活着,最可怕的结果,是让住在我们心中“享乐主义”或者“虚无主义”的恶魔控制我们的行为。享乐主义(hedonism)是指我们不顾及未来可能的后果,只考虑当下的快感和即时的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的一种行为取向。比如很多有烟瘾的人其实都很清楚吸烟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但就在烟瘾发作的那一瞬间,平复身体的渴望和浑身不舒服的感受成为驱动我们行为的动力,很多人就忘记了它所有的伤害。
几乎所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跟我们的享乐主义有关:比如暴饮暴食并且吃饭油腻。因为生物进化的本能导致我们会更喜欢热量高的东西并且尽可能让它储存在我们的身体里,所以我们进化出了对甜食和高热量食物的一种非常愉悦的体验。因为我们不考虑自己“会死”这件事情,所以现在的愉悦体验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来一份炸冰淇淋+炸薯条+牛排汉堡吧!
当然还有更可怕的,因为我们总觉得那一天离我们遥遥无期,所以我们“总会有时间”可以学会去爱与被爱,或者“总会有一天”可以成为自己,或者“总有机会”去追求自己最热爱的东西。但那个时间不是现在,因为现在去学会爱别人多让人害怕,万一被拒绝被伤害呢?现在去成为自己,万一不被认同不被肯定怎么办,多可怕!现在去追求自己最热爱的事业,万一失败万一很丢人万一被嘲笑怎么办,太吓人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不会花时间给父母打电话的,然后尽自己最大可能的去聆听他们的每一句的原因,因为我们可以明天,下个月,或者明年去打电话和倾听;这就是今天早上你的孩子跟你说:“爸爸,今天能早点回家跟我和妈妈一起吃饭吗?”,你想都没想就回答:“不行啊,加班”的原因,因为你总可以明天,下个月或者明年陪他们吃饭;这就是你今天不去运动,阅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的原因,因为你总可以明天,下个月或者明年去做……
直到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去世了,该说的该做的好像你都还没有来得及;孩子长大了,但你永远都无法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因为她最需要你的时候,你都不在;你大肚翩翩,被医院诊断为高血脂、高血压并伴随着很多其他慢性疾病;你想去追求梦想,你想跳舞去成为舞蹈家,可惜身体已经无法配合你了。
我们今天不去做所有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都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还有明天,下个月,明年甚至是永远……这,就是觉得自己可以永生的我们!
我们不仅不想去思考死亡这件事情,我们还想尽各种办法来逃避它,不信听Joy童鞋跟你细数一下我们对逃避死亡的4种方式。
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
有400多项非常有趣的实验表明:如果我们被提醒自己会死,我们就会立刻启动任何让我们觉得自己不会死去的逃避机制。有一个实验做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他们把参与者分成两组,所有这些人都是不可知论者(agnostics),也就是说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信仰宗教。然后其中一组人被提醒去思考他们的死亡,而另一组人被要求去思考孤独。结果发现,被提醒死亡的那一组在实验结束后,相信基督或者耶稣的存在的可能性(因为实验是在美国做的,主流信仰是基督或者天主教),是被提醒孤独的那一组的2倍!
被提醒了自己会死,就让我们更可能去用任何方式相信自己不会死。哲学家Stephen Cave在他的那本叫做Immortality(永生)的书里,提出了纵观人类历史,我们用的4种逃避对死亡的恐惧然后让自己永生的方式。
1.“科学可以让我们永生”
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对长生不老药的研究。中国古代皇帝们对炼丹术的迷恋,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而且不仅仅在中国,在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等地方,都有对于长生不老药的记载。
长生不老药在现代社会又找到了它的现代科学版本,上个世纪荷尔蒙被发现,我们就寄希望于荷尔蒙治疗让自己长生不老。现在,我们又把希望放在了干细胞(stem cells)、基因工程、纳米技术上,希望通过这些技术让自己长生不老。
可问题是我们发现这个方法不保险,因为不管是科学或者是其他的方式,研究长生不老药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自己也都死了。所以我们开始寻找其他方式。
2.重生 (resurrection)
我们让自己“永生”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重生。我们告诉自己:okay,我相信我会死,但是没有关系,我可以重生,就像耶稣一样。现代科学同样也让我们相信自己可以重生,比如人体冷冻技术—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们可以做到先把自己冷冻起来,然后在未来被解冻并且重生。
当然这个方式也不能令人满意,毕竟这个解冻身体或者在墓地里爬出来的场面更像是一部糟糕的僵尸电影。于是我们又有了另一种逃避死亡的工具:灵魂。
3.灵魂(soul)
很多人都相信灵魂的存在,而且灵魂这个概念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宗教系统里,不管是佛教、基督教或者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我们相信我们的灵魂会脱离我们的内体而存在,并等待转世和重生的机会。
现在科学版本的灵魂,是我们可以把自己所有的思想,也就是你的灵魂,上传到电脑里,然后以程序的形式活在以太的世界里。如果你看过电影超能查派,就知道里面的机器人查派,就是通过上传“灵魂”,救活了自己的发明者和它的“妈妈”。
可是还是有人会怀疑这个理论,因为神经科学发现,我们所谓的“灵魂”,不过是一个我们叫做“大脑”的东西在正常运转时产生的想法和情感。那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又发明了第四种让自己可以“永生”的方式。
4.传说(legacy)或者遗产
我们希望自己死后可以留下点什么,文艺一点说就是“留下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足迹”。于是我们追求声誉和名望,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孔子或者是苏格拉底那样,流芳千古。或者我们仅仅是留下自己的孩子,感觉自己在一个家族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基因或者足迹。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让我们以各种不同的版本告诉自己,去相信这4种可以永生的方式,虽然都有证据表明没有一个版本是可以相信的。
最可怕的是,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或者说对能让自己永生的方式的探索,有时会让我们做出非常不明智的人生选择。因为你相信来世,此生的某些东西好像就可以放弃,比如放弃家人和父母去为了“来世”修行。当然我没有对有精神追求的人有任何质疑,只是当我们可以在此生,也是我们真正唯一的一生中,去陪伴我们的伴侣、孩子和父母,并在其中学会爱与被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等到“来世”?
当我们选择用给这个世界留下“遗产”的方式让自己“永垂不朽”的时候,我们又陷入了另一个怪圈—追名逐利,追求影响力。对名誉或者影响力的追求,很多时候会让我们偏离航向,远离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选择出国读研或者读博,是会选择一个真正跟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最契合的导师,还是会选择一个“牌子”更响亮的大学或者学院?一个是为了深入研究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一个更多的是为了出来之后可以更好地“宣传”自己。
那么现在问题就出现了:我们是不是注定要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中呢?
就像希腊哲学家Epicurus说的,对死亡的恐惧是很自然但又非常不理智的事情。因为我们在的时候,死亡不在;而当死亡在的时候,我们不在。所以我们活着不应该是为了死亡。正如Stephen Cave所说,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看做是一本书:书有开篇和结尾,而书中的人物并没有因为我们会把这本书读完而恐惧。
如果说生命也是一本书,那么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开始和结束之间,写一个好故事。
参考和推荐:
Immortality, by Stephen Cave
TED 演讲:The four stories we tell ourselves about death, by Stephen C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