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胖子我尝试过各种控制体重的办法:跑步、骑车、爬山、戒饮料、戒啤酒,然而收效总是很有限。在与脂肪的拉锯战中,我隐约感到,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当看完《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贪吃的终结》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餐饮业才是幕后黑手。
这本书的作者大卫凯瑟勒是一位多年研究美--国食品工业的营养学教授。他发现,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餐饮行业借助媒体广告,宣扬一种贪吃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改变了身体对食物反应的机理。贪吃跟一个人的意志力关系并不大,它是一连串习惯成自然的生理反应。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小白鼠,还是人类,都无法抗拒美味的诱惑,食物在人大脑中激起的反应,跟可卡因并无二致。
餐饮食品业制造美味的秘诀很简单,就是三样东西:盐、糖、脂肪。但是餐馆又不可能直接把一包糖和一块奶油塞到顾客嘴里,因此必须采取更加巧妙的方式。餐饮业花费了很长时间学会用最高效的办法,把糖、盐和油脂整合进他们的食品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星巴克不是个卖咖啡的,他们分明是个卖糖和奶油的!
如果你再吃巨无霸的时候要小心了,它的面包里可不只是面粉和盐,还包括谷物果糖、豆油和其他方法提炼出的油脂。糖加脂肪并非是英国食品的专利,--的天妇罗,把虾襄上蛋、醋和糖一起炸,然后再蘸着甜酱一起吃,那就是脂肪+糖+脂肪!糖、盐、脂肪,这三者就是整个食品产业牢牢拴住食客的魔力所在。随便想想你爱吃的一道菜,哪个不是由这三样构成的?
中-国更甚之。有一道菜叫手撕包心菜,看上去像蔬菜,其实都是油渣,脂肪含量不亚于红烧肉。有一天点了上汤菠菜、番茄蛋面,很素吧。但菠菜放了高汤、火腿、松花蛋、海米,面放了成菜。成分:油脂和盐!我曾天真地以为餐馆里的蔬幕是健康食品,现在终于明白,很多时候不过是伪装的脂肪、糖和盐罢了。比如土豆,那就是一个个糖疙瘩呀。唯一可以信赖的大概就是白粥了。
大卫凯瑟勒发现,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餐饮业都不可避免走向娱乐化,以便持续地制造味觉刺激和视觉刺激。不幸的是,人在这方面是不免疫的。同时,由于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吃喝中寻找逃避。这让我想起韩寒的一个观点,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年轻人买不起房子,但还吃得起。所以餐馆生意天天火暴。实际上有多少人是用美味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啊。
如何才能终结贪吃?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从餐饮食品业的根上进行改变,但这未免过于理想化,连作者都知道不可行。因此他主张改变个人的饮食习惯,多吃简单而健康的食品,逐步改造身体对食物的条件反射,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我觉得尽管道理我也明白,最终还是做不到。但至少我可以安慰自己了,肥胖不是我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