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篇孔子的宝宝睡前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8篇关于孔子的睡前小故事,供各位参考,同时还提供了古诗文、作文、组词、词语、故事、好词好句。点击查看更多睡前小故事孔子的睡前小故事:(1):
孔子试颜回
名言提示
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王梵志 快乐阅读 颜回家比较贫困,在孔子弟子中是最出名的。而且他平时又不善于言谈,所以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时还借故侮辱他。 颜回却从不和这些同学计较,只是一门心思用功读书。 一天,有个同学的铜方圈丢了,就怀疑是颜回偷了。虽然大家都在颜回面前旁敲侧击,但颜回依然镇静自若,不予理睬。 这样,同学们更加怀疑是他偷了。 这天放学,同学们都到孔子面前说颜回偷了铜方圈,开始孔子不信,可告状多了,孔子就生气了,没想到自己的门下竟会出现偷东西的人,就打算把颜回赶出学堂。 可转念又一想,颜回偷方圈没有人看到,也没有证据,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个好孩子吗?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锭金子,说:那就试试他吧! 饭后,又见颜回第一个来到学堂。 他脚一进门就被一个硬东西碰了一下,颜回穿的是草鞋,这下碰得可不轻,疼得他弯下腰按摩脚趾头,忽见脚下有个白纸包。颜回心想,这是什么东西,打开一看是一锭金闪闪的金砖,纸包上面写到: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笑了笑,取出笔也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又把金子包好再放回原处,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经书放声阅读起来。 过了一会儿,有人趁颜回不注意,把那纸包交给了孔子。孔子打开一看,纸包上又多了几个字: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 孔子看了莫不做声,那些诬赖颜回的弟子们都低下了头。 后来,丢失的方圈找到了,那位同学找到颜回dao歉,颜回只是一笑而过。 从此,孔子更加器重颜回。而颜回呢,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不仅学问大进,而且品德修养也是孔子第子当中最好的一个,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中的首位。 言行导航 颜回因为家里穷而被同学看不起,进而被误会。幸好是教育家孔子的智慧和颜回的友善,才使得误会得以消解,挽回了颜回的一生。 从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对待朋友,对待每一个人要宽容,要友善,要理解。以一种平和、公正的心态去看待别人。平等相待,才能使人信服;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孔子的睡前小故事:(2):
孔子绝粮
孔子有这样一段故事,记载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大意是说,孔子在陈国时断了粮食,跟随的弟子都生了病,起不来。子路抱怨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
做人的道德标准,不会因为顺境、逆境而有所不同,那么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都坚持住,不动摇,是对自己道德品质的检验。而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与时俱进”,从权宜走向权益,离自己的口号越来越远。
孔子留下做人的道理,维持了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年的道德规范,现代人连这个都敢嘲笑,因为社会的整体道德已经下滑得很厉害了。讲出“做好人”的时候,人们却以为他们有什么政治目的或者精神不正常了,人们已经不知道做人的标准了。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3):
孔子周游列国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年到前年的大事
公元前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4):
孔子谈谦虚
孔子谈谦虚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到鲁桓公庙里,看到座位上摆着欹器。孔子向守庙的人问道:“这是什么器具?”
“这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守庙的人回答。
孔子端详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说:“我所知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当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一半水的时候就变正了,装满了水就会倾覆。”说完,他要学生们弄点水来,倒进去试试。果然,欹器里面装了一半水时就正了,水一盛满就倾覆了。孔子看后,很有感慨。
“唉,哪有盛满了水而不倾覆的呢!”孔子说。
“盛满后有没有办法使它不倾覆呢?”子路问孔子。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然后对学生说:“绝顶聪明的人,用持重来保持他的聪明;功满天下的人,用谦逊来保持他的功劳;勇力盖世的人,用谨慎来保持他的本领……这就是所说的用退让的办法来减少自满。”
2孔子谈谦虚的故事点评“知识使人谦虚,无知使人骄傲吗?还有“半瓶子水哗啦响,满瓶子水没声响,”说的都是要谦虚的道理。因为只有谦虚才会让你保持冷静平和,正确地认识你自己,也才能进一步地充实和丰富你自己。所以,大话说得越大的人,往往就是懂得越少的人。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5):
【孔子
孔子的故事之孔子使子路问津问津遗迹今尤在,
镌得丰碑立古岑。
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 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一农夫答非所问,反问道:“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是孔丘。”
“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
“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何处。”
另一农夫又问道:“你又是谁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农夫说:“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2孔子的故事之孔子使子路问津点评“子路问津”是孔子周游列国历程中为后世留下的著名典故。“问津”是孔子及其弟子与长沮、桀溺两位隐士之间发生的故事,表面上是指孔子师徒在打听自然河流的渡口,实际上隐喻他们正在探寻人生渡口和救世道路,还关系到孔子对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的探索与考量。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坚定自己的想法,走出一条连君子都不敢去走的道路。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6):
孔子拜师
项橐(tuo),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du*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du*博,天子好du*,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du*,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du*,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du*,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du*,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du*博,该挨揍。du*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
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7):
孔子周游列国
公元前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年到前年的大事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8):
孔子笑解“真”字
文/赵元波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弟子们到各诸侯国去推广儒家学说,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就像孔子自己所说的那样惶惶然如同丧家之犬,弄得灰头土脸,很是狼狈,自然也经常被人们笑话,可都被孔子一一给化解了。这天,走了大半天路的他们来到了一个地方,师生都感到肚子饿了。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有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填饱肚子吧!颜回于是就到了那家饭馆里,向店家说明来意。那饭馆的主人一听颜回是孔子的学生,饱读诗书,又深受孔子器重,便有心要考考他,顺便打趣他一下,满肚子的诗书其实没多大的用处,当然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见见大名鼎鼎的孔夫子,于是就说:要吃饭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问:什么要求?主人回答说:我在手上写个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吃饭,若不认识那就请回,让你的老师来。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颜回我虽不才,可我也跟随先生多年,莫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什么难的呢?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了再说。说罢拿笔在手上写了一个真字。颜回看罢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还以为是个什么难认的字呢,这个字太简单了,我颜回五岁时就认得了。主人微笑着问道:既然你说你五岁就认得,那么这个字是什么?颜满不在乎地回答说回:这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敢冒充孔老夫子的弟子,你认错了,请回吧!颜回碰了一鼻子灰,又被店主人奚弄了一番,怀着一肚子的闷气,回来见老师。孔子听了颜回的话后微微一笑:看来是非要为师前去不可了。说罢来到店前,向店家说明来意。那店主照样写下一个真字。孔老夫子捻了捻胡须坦然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道:果是夫子来了,不愧为至圣先师,就是不一样。请!店家果不食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这家店里吃完喝完没出一分钱。颜回不懂啊,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子微微一笑:有时候,有些事是认不得真啊!一认起真来,就错了,就像你刚才一样。颜回拍拍自己的后脑勺,恍然大悟似地说:姜是老的辣,笋是嫩的鲜,我这棵嫩笋看来还得跟先生这块辣的老姜好好学习呀!孔子的睡前小故事:(9):
孔子在新洲的故事之五
之乎也者之字山
一望穹窿气象殊,辙环曾此暂驰驱。苍松夜撼蛟龙影,怪石朝蹲虎豹躯。
气压东山堪小鲁,灵通泰岱可观吴。
登临不尽中秋兴,到处春风是舞雩。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仁者寿”(《论语雍也》)。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在推行其学说和思想的同时,也十分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立志以仁,寄情以山,怡情以水,要象高山那样崇高伟岸,象水那样悠然安详,洗涤着世间的污浊。孔子在新洲度留期间,就曾多次流连于山水之间,思考着匡时济世的伟业,欣赏着风光无限的美景。
一天早晨七、八点钟,孔子师徒来到晒书山散步,他们一边哼着美妙的韶乐,一边欣赏着周边的景致:近看孔子河流水潺潺,白浪直挂。秀丽的村姑在河边挥舞着木杵,有节奏的捣衣声和着哗哗的流水声,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动人的乐声;四溅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象晶萤惕透的珍珠自天而降。远看阡陌人家,鸡犬之声相闻,吹烟四起,直入云霄。往东边的山脉一瞧,只见青翠的山峦自北向南,绵延千里,透着一种灵气,恰似一个“之” 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上面的一“点”。
孔子念叨:“之、乎、也、者、矣、焉、哉,缺点不为之,缺之不成文。”就地掬起一捧泥土扔向那个山头,只见那捧泥土飞向空中,越变越大,飘落在那座山顶上,形成了之字的一点。子路等人惊叫道,“这下就似一个完整的之字了。”
之字山的传说,美妙而神奇。汉字是象形文字,大自然又鬼斧神工,山形地势,似牛、似马,象文、象字,充满着美感。亲临其境,登高眺望,揣摩揣摩,你就会顿悟之字山的奥妙与神奇。 十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孔子在孔子河畔的孔子山讲经台上讲学,听者有五、六十人,众学子正听得入迷。孔子吟道:
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
突然,一辆马车驰来,从车上下来两名信使,他们径直来到孔子面前。孔子见官差来到,便停止了讲学。官差带来了叶公的信函。孔子拿着阅读,函云:
孔夫子敬启:吾国国君不幸于昨日崩殁,楚国政局有变,前昭王聘书不便践约,深祈海涵。特遣使以告,并顺送旅资五千,万望笑纳。
夫子高深学问,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吾辈将永远尊崇。
后会有期,他日定当觐见拜教。
即颂时祺! 楚人沈诸梁顿首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八日 其实,楚国的失约,昭王逝世是原因之一,主要是楚令尹子西嫉贤妒能,从中作梗之故。读罢叶公的信函,孔子深感悲痛和惋惜。他一直视楚昭王为明君,泱泱楚国,若能有楚昭王推行仁政,以拯救乱世的民众,将是天之大幸。为了谒见楚昭王,他们师徒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在陈国居住了四年。未曾想,郢都未至,知遇之君却已仙逝,已成故人。
未久,孔子师徒结束了在新洲的旅程,辞别楚国,来到了卫国,在卫国又居住了三年,为卫出公参政。/%3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10):
【孔子
孔子的故事之智慧圆融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 ,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2孔子的故事之神武不sha谈到儒家的君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弱书生形象。对作为儒家祖师的孔子,我们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然而,查看古籍对孔子天资与外貌的描述,却令人,大跌眼镜。
据《孔子家语》和《淮南子》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陷。身长(周制)九尺六寸。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谓一标准的山东大汉。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士孟贲。孔子挪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3孔子的故事之穷通皆乐故事取材于《庄子:让王篇》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sha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4孔子的故事之艺通他心故事取材于《韩诗外传》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123上一本:传奇大百科全书下一本:传奇大百科全书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11):
孔子的延伸教育
文/赵元波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应当把对学生的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不放过对学生教育的哪怕是任何的一个细节。一天,孔子的学生曾参课余时帮助自己的父亲给瓜田里的瓜秧锄草,不小心把瓜苗给铲断了。曾参的父亲见了,十分生气,抡起一根棍子劈头盖脸就打。曾参呢,不躲不闪,倔强挺立,任凭父亲把他打得头破血流,直至昏倒在地。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让曾参不要来上学了。曾参不明白自己哪儿错了,就托人去向老师请教原因。孔子说:做子女的有了过错,父母拿小棍子敲打,子女应该站着受罚,这没错;如果父母用大棍子使劲儿地打,做儿女的就必须赶快逃离,以免受伤。可你曾参却在父亲暴怒时,宁愿被打死也不跑开,这不是要陷自己的父亲于不仁吗?曾参听了,十分惭愧,自己任由父亲责打,那样就使自己的父亲陷入了不仁的境地,过错并不比不孝敬父亲轻。曾参后来撰写了《孝经》,被后世尊称为孝圣。按一般人的想法,曾参的不孝行为毕竟发生在家里,是家事,作为老师的孔子不闻不问,似乎也无可厚非。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那样的话,曾参是成不了孝圣的。曾参成了孝圣,恐怕同孔子把教育学生的事由学校延伸到校外直接相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延伸教育方式,或许对今天的我们会产生一定的启示。孔子的睡前小故事:(12):
孔子的小故事: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二人打着du*,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不明勿动手。”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场,再听他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惊:老师的第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吗?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不明勿动手”。他点灯看,床上头睡的是妻子,头睡的是妹妹……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不明勿动手’”。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孔子的睡前小故事:(13):
孔子在新洲的故事
作者:汪潮洗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14):
孔子住店
战国时期,楚都记南城有个正直的客店老板,最不喜欢弄虚作假。他的客店门外贴着一副对联:不论人贵贱,专辩言是非,横批是:客分三等。凡是来投宿的人都要经他盘问一番后再安排房间。虚伪、狂妄的人住下等房,诚实、忠厚的人住上等房。上等房不仅卧具整洁舒适,而且宿费低廉;下等房与马棚相连,又矮又暗又潮湿,马尿臊臭气熏得人喘不过气来。这一天,孔子带着七十二门徒周游列国,经过这里,来到店中投宿。孔子仗着自己是天下闻名的圣人,硬要住上等房。
店老板说:我这里有个规矩,不论什么人,都要先问一问,然后才能决定住什么房间。
孔子傲慢地晃着头说:好吧,任你怎么问。他心想:我堂堂圣人,还会给你难住不成?
店老板笑着问:您今向何方?
孔子答道:我立志周游列国,到处奔走,没有去向。
店老板又指着众门徒问道:诸位的父母可尚健在?子路、子贡、颜回抢着回答:我们的父母都健康着呢?
店老板顿时脸色一变,指着下等房对孔子说:请吧,您只配住下等房。
孔子不以为然地反问道:为什么?
店老板冷笑一声,说:你可记得你曾经教诲别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吗?出尔反尔,充分证明了你只会板起面孔教训别人,而自己不在约束之中,可见你说的全是假话。
孔子听罢满脸愧色,自觉理亏,哑口无言。
正在这时,恰巧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大仙也来投宿,见到此景,心怀不平,一拐一拐地走上前来,对着店老板大叫:你有本事就问我,要是问不倒,孔圣人跟我一起住上等房。
孔子见来了救星,非常高兴,心想神仙能知过去卜未来,一定能胜过店老板的。
店老板却不慌不忙地问道:你膀子上吊的是个什么东西?
铁拐李得意洋洋地举起葫芦说:料你也不知,这是宝葫芦。
葫芦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内装仙丹。
仙丹有什么用?
嘿嘿?我这仙丹能医百病,能救万物,有起死回生之功。
呸?尽是大话?店老板勃然大怒,指着下等房说,你也只配闻马尿臊气?
铁拐李气得浑身颤抖,举起铁拐,蛮横地问:凭什么说我讲了大话?
你鼓吹仙丹能治百病,怎么连自己的一条腿都治不好?
从上等房拥出一些看热闹的普通百姓,听罢捧腹大笑,羞得铁拐李满脸通红,如热锅上的蚂蚁,无容身之处,想不在此处留宿,可是附近又没有第二家客店,只得忍气吞声,一拐一拐地跟在孔子等人后面,一起到下等房去了。
选自《故事大王》2000年第4期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15):
孔子在新洲的故事之一
武汉城区新洲,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景秀丽。曾发掘出距今二千万年前的“中华橄榄木化石”早在唐虞盛世即有先民聚落点。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伐纣,分封骖乘曹侠于邾,是古邾子国,至今已逾三千年。春秋末年,新洲称邾国,隶属七国中的大国楚。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强者称雄,西周时期的一千八百个诸侯国被兼并成十几个。民众苦于战火,疲于奔命,民不聊生西周遗制日趋瓦解,用孔子的话来说:华夏大地“礼崩乐坏”。
一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志存高远,欲恢复周“礼”,推行“仁”政,拯民于水火。他博学多才,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删、审《诗》、《书》、《礼》、《乐》,撰《春秋》,作《易大传》;首创私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在鲁国作大司寇摄行相事,推行仁政,政绩卓著。使鲁国秩序井然,民富国安,夜不闭户,“四方皆则之”。博于夫子名声,楚昭王使使奉比礼聘孔丘,以朝夕问道于孔子,使楚国国富民强,称霸天下。孔子自陈蔡适楚,在新洲盘恒度留数日,留下了许多名传千古的故事和动人传说,给这片神奇的土地注入了厚重的文人底蕴,使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更显深沉、凝重。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好学。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
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
“夫妻亲。”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
“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 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http:/7o8//7o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16):
孔子在新洲的故事之四
千年一叹孔叹桥
气节如山,千秋仰止宫桥近;
文章似海,百代渊源俎?a href='/guigushi/shenguiguaitan/' target='_blank'>鬼唷?br> 公元前489年,孔子站在孔子河岸边,望水兴叹,说此处若有一座桥就好了。孔子后来被称之为圣人,但圣人不是神仙,孔子也不信神。“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孔子不言“乱、力、鬼、神” 即是证明,神可以点石成金(当然,神是不存在的)。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建一座象样的桥是不容易的。
孔子河发源于大别山东南支的五云山 是一条绵长十多公里的山间小河 周边山岗林立 林茂竹密 松涛阵阵 鸟语声声 田垄纵横 村庄聚落。她流经清清沙河、举水,汇入万里长江,奔向无涯大海。千百万年来,流水潺潺,不舍昼夜,从上古流过春秋,又从春秋流到如今。她因为曾留下孔子的足迹,因孔子发出过千年一叹,而更加令人神奇向往,而承载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千八百多年后,孔子的夙愿,以及世世代代一河两岸民众的期盼变成了现实。明万历年间,孔子及儒学思想的崇拜者、归安进士、黄冈知县茅瑞徵遂孔圣人之愿,在此修筑了一座大桥,并命名为孔叹桥。茅瑞徵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知县,县志称他“于水利、邮传备极经画,有大功于民”。
茅瑞徵及孔子河周边的民众慷慨捐资,请来最好的工匠准备动工,促成此义举。四百年前,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还未发明,从哪儿去弄上好的建筑材料呢?这里又发生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就在众人踌躇之际,一位白发飘飘、有仙风道骨的长者来到了村庄。他对村民指点迷津道:“要修成此桥,非用龙骨不可。”村民诧异,“从哪儿找龙骨呢?”只见他拿起罗盘依地而卦,随即指着南方一块长形垄岗说:“此地似龙形,必可得龙骨。”众人依言,来到垄岗,掘地一瞧,果见一块块的青石,天然生成,坚硬硕长,每根长逾十米,重约万斤。抬出地面后,一数,共十六根。
据当地的村民讲,垄岗就是现在的麻石山,离此有十来里远。当时既没有拖拉机,更无起重机,要将十米长、五吨重一根的石块搬运到工地,并使其不受损,谈何容易!修桥补路,行善积德,附近的年轻后生踊跃来到垄岗,个个虎背熊腰,身强力壮,都是干重活的好手,一点数,正好有三十二人。
十六根石块,三十二个壮汉,也是一种天缘的巧合,再多一个人则嫌拥挤,再少一人则嫌力量不足。说来也怪,其中有一根石头,众人使出浑身力气怎么也搬挪不动。这时,地仙又飘然而至,向众人解释道:“此乃龙脊,不可妄动。”众人依言而行,留下龙骨,重新填埋好,将其余的十五根抬走,而此桥的造型为四墩三孔,每孔上面铺陈五根石梁,正好只需十五根。
大桥修筑告竣,孔子之愿遂矣。乡民因此得益,再也不用涉足过河,再也不用摆渡了。至今,村民们还说,孔叹桥托圣人之福、沾龙体之光,故持有神灵,失足和落水者很少,就是偶有人失水,也未见摔伤和溺死者。
如果你沿着当年孔子的足迹,来到孔叹桥游览观光,你会为400年前的工程而惊叹。
整座桥全为青石垒砌而成,块块青石,棱角分明,大而沉,稳而牢。长22.8米宽2.25米高2.52米.其造型为四墩三孔每孔之间铺装五根石梁一共十五根。令人称奇的是这根根石梁每根都是一整块硕长厚实修凿整齐。以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设备搬运和起吊最令人不可思议也是一个谜。可以想象当时的工匠的智慧是很高的桥的质量是超凡的历经几百年承载过几多人和物她依然巍然耸立。
传说归传说,无神论者只相信科学。旧街本身建材资源丰富,有大理石厂。建设京九铁路新洲段,石材都是就地取材。风水学中也有科学的成份,只是用古老的方法作过一些勘探罢了,外加一些神玄。就当时的搬运设备而言,重达5000公斤的石块,应是集众人之力,并辅之以马车、人力车之类的设备而一块块搬运到工地。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长城、故宫、都江堰等浩大工程都体现了先人的杰出智慧,孔叹桥也是其中一例。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17):
孔子在新洲的故事之二
孔子使子路问津
问津遗迹今尤在,
镌得丰碑立古岑。
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 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一农夫答非所问,反问道:“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是孔丘。”
“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
“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何处。”
另一农夫又问道:“你又是谁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农夫说:“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无可救药,只能自保。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不桀溺畈。
《论语》、《史记》对子路问津均有记载。
《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史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并进行了一番对话:“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据钱穆《论语新解》注:“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桀,健义,亦高大义。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众说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余里的关津,亦传说是当年子路问津处;罗山县有子路村,拓城县、叶县亦传说有子路问津处,山东鱼台亦有此说。子路到底在何处问津,无史籍记载。《史记》记载孔子自叶返蔡,见沮、溺耦耕使子路问津,其在叶在蔡,还是在新洲,也未详细道明。《圣贤冢墓记》载:“黄城山即沮溺所耕处,下有东流,子路所问津处也。”明万历《黄州府志》云:“按史记孔子自蔡如叶,注云,叶有黄城山……古志载,县以北十里有永安城,为楚所筑,楚因当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团风县地,与孔子河村南北毗邻)正当官道,亦有黄山。”清光绪《问津院志》云:“黄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黄山铺,一名黄林墅。”按府志之说,叶有黄城山,而孔子河这个地方也有叫黄山的地名。黄城山、黄山仅一字之差,也许是后来简称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均载:“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据史料记载,约于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间,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 石碑,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遂在当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庙,以供人祭祀,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石碑仍在,虽经年历月,字迹依昭然,明代进士、书院主持人萧继忠有诗云:“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由此推断,问津碑为秦时所立。原碑不知毁于何时,现仅存明人书写的同文碑一块。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18):
孔子的“失信”
《论语颜渊》中有这么一句话:
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这句话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由来。
但是就是教育我们言而有信的孔子,自己却公然失信于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的时候,在陈国生活了三年,孔子和弟子也没什么作为,恰逢当时晋魏两国相争,经常攻打陈国。于是孔子带领弟子们离开了陈国,前往卫国。
但是到达卫国蒲地的时候,不巧卫国当地发生了叛乱,卫国的逃亡大臣害怕孔子去卫国威胁自己的权利,于是下令不准孔子入城。叛军们只知道孔子的大名,不知道长什么样。为了摆脱叛军的纠缠,孔子一行人只好向天发誓不去卫国。
可就是在刚离开蒲地,孔子马上命令弟子直奔卫国首都帝丘。弟子子贡就问:盟约难道可以撕毁吗?孔子脸上一点羞愧的样子都没有,笑嘻嘻地说:我是被逼着宣誓的,那些话我都不信,神怎么可能信呢?说完一行人就奔着卫国去了。
其实孔子的行为并不是失信而是一种变通。
这就好比一个歹徒拿刀架在了你的脖子上,要你做什么事,你都会答应,但是你心里并不愿意。
而遵守诺言的真正定义应该是你心甘情愿地答应对方的要求,并努力完成。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19):
哲理故事——孔子小故事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回曰: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20):
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小故事一: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孔子的小故事二: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du*,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
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
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
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
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
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不明勿动手”。
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
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
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21):
孔子猜谜的故事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这“项橐”何许人也?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这项橐是燕国一少年。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圣人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说:“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从上面“孔子猜谜”中,我们应有两点启悟: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是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的手下呢?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22):
项橐难孔子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驾着马车周游列国。一天,正当他们边走边谈论学问,兴致勃勃之际,马车突然被一座小孩用土做成的围城拦住了,围城内外一群孩子正玩得欢快,根本没有避让马车的意思。孔子见状十分不解,就问他们:你们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孔子的话刚落音,只见从人群中站出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孩,他眨了眨眼睛,回答道:我听说孔老先生您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从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那里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一愣,心想:这个小孩不简单。于是脱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项橐,小孩不亢不卑地回答道。
孔子心想,我就不信难不到你,乳臭未干还能真厉害到哪里去,于是又提了一大串问题来考项橐:你的嘴这么厉害,那我来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车轮?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东西有雄无雌?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
问完后,孔子盯着项橐,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可是项橐只是稍加思索,便不慌不忙地回答:你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车轮;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孤雄没有雌;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真是智慧过人!
这下轮到项橐来难孔子了,他对孔子说:你的问题我已经答完了,现在轮到我来考你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到:鹅和鸭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错了!项橐大声反驳道,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
学识渊博的孔子,竟然被聪明的项橐驳得哑口无言,只得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然后便驾着马车绕城而去了。
亲爱的宝宝,我们来读一首诗吧: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23):
孔子拜师的故事
项橐(tu),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
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du*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du*博,天子好du*,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du*,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du*,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du*,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du*,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du*博,该挨揍。du*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24):
【孔子
孔子的故事之穷通皆乐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sha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2孔子的故事之穷通皆乐点评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想开点儿,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所以只要把心情变一下,世界就完全不同了。每一天都要开开心心的~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25):
孔子东游的故事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第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
颜回忙道:什么要求?
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
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
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
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
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
回曰: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
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
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
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
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26):
子贡巧比孔子
文/赵元波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相传,孔子病危时,他未赶回去照顾老师,心里很惭愧,觉得对不起老师。孔子死后别人守墓三年,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守六年,以此来弥补自己的遗憾。一天,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其他官员说:大家都说孔子了不起,我看子贡比他的老师强。有人把这话转达给了子贡。子贡不以为然地笑笑说:我怎么比得上我的老师呢?拿房屋的围墙来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看见房子里的东西。而我的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丈高,人们又找不到门进去,根本就看不见房子里的壮美,也就无法了解我的老师了。因此,叔孙武叔老先生那么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当时的人都觉得子贡的比喻既新鲜又贴切。孔子的睡前小故事:(27):
孔子的幽默
今天有幽默感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也就越来越不好玩了。
有些人智力很好,很聪明,反应很快,但就是没有幽默感。不知道为什么。我想了一下,那个老农当初为什么要写一个认真的真字叫孔老夫子的弟子认,是因为老农认为,执念的根子在世人的心中埋得太深了,这个根子已经穿透了人的视网膜,所以只会认真,看不见直八。故事是这样的:一大群弟子随孔子出行,路上看见一老农在给庄稼浇水,就上前去求水喝,老农听说他们的老师是孔子,就写了一个真让他们认,结果全错了,人人都指认此字为真。孔子最后认出了老农写的这个字读直八。孔子的眼睛没有被蒙蔽,蒙在他眼睛上的那块黑布被拿掉了。他就成了那个时代少数活着的智者之一:睁开眼睛,他看见了直八,没有看见黑布。,学生到底不如老师,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大清王朝的那些学者也很白痴,在通往圣贤的道路上,他们越走越远,越来越离经叛道。道不在彼岸,道也不在身边,道在心里,而心在身体里。身体必须动起来,所以王阳明说,要知行合一。孔子的睡前小故事:(28):
孔子盐池遇抬杠
孔子周游列国,可谓见多识广。
孔子是圣人,斯文得有时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请。 一天,带着弟子四处游说也累了,吩咐弟子们找个歇脚地方,由于到得晚点,店铺都已住满,找了找,看见一个铺面,心想,也行,先看看再说!抬头一看,门上有块招牌,抬杠铺! 什么!圣人揉了揉眼睛,以为是看花了眼。 眼睛没有花,明明是三个大字。 哎呀,见过当铺药铺杂货铺,还有棺材铺,抬杠铺?是啥铺? 他便打发子路去问。 子路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进门后觉得挺新鲜的。 只见当堂掌柜摇把蒲扇,翘着二郎腿悠闲地边喝酒边往嘴里送花生豆。子路问,先生,这是个抬杠铺。 是,抬杠铺! 你这杠怎么抬法! 十两一大杠,五两一小杠,你是抬大杠,还是抬小杠。 不,不,我是找住房,我是孔子的子弟! 孔子是圣人,有学问,抬杠有意思,来,欢迎欢迎! 子路告诉孔子,孔子曰:小小抬杠铺,有啥了不起,凭我的礼仪文化和三寸不烂之舌,让你看看马王爷有几只眼! 孔子下车,迈着八字步,一摇一摆地昂着头走进抬杠铺。 掌柜的急忙起身相迎,你老人家就是天下闻名的老夫子孔圣人吧!正是。 圣人先生是抬大杠,还是抬小杠! 大杠怕输得很,抬小杠吧! 那题目圣人出,还是小人出! 当然你出,你是主! 好,恭敬不如从命。 不客气。 我听过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你说的。 是我说的。 那您父母都不在人世了。 不,我父母健在,身子骨很结实。 那你周游列国,是不是远游。 这 掌柜的吸口冷气,急忙双手捂住脖颈;我认输,给你十两银子! 孔子见状,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还是潞村称盐的厉害!孔子的睡前小故事:(29):
【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的故事一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du*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du*博,天子好du*,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du*,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du*,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du*,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du*,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du*博,该挨揍。du*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2孔子拜师的故事二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dān]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3孔子拜师的故事点评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和积累。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我们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哦!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30):
想象的孔子
近些年国学再兴,国人振作,于是中国文化的人物代表孔子,日益受到国人的爱戴,不仅《论语》一书被人争相阅读,孔子之像也如雨后春笋,神州大地,纷然树立。古代人物缺少形象记录,孔子像多用吴道子的画《先师孔子行教像》,而吴道子所作的画像自然也是根据想象。
什么样的孔子形象最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孔子,这才是最重要的。关于孔子的外表,《史记》的记载是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看来孔子在当时是真 正的高人。对此,孔子像应该说最容易表现。但是作为雕像,多高更合理,显然需要考察多种条件,并非符合这个尺寸就一定是最好的。另外,孔子的学生曾经这样 描写孔子的外表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也就是说,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但不凶猛,恭顺而安静。这个记载,对于孔子像的设计,十分重要。然而, 一座雕像,不是连环画,不会把孔子的所有表情都表达出来。那么,一个比较恒定的孔子表情,应该是怎样的呢?把众多的元素,人们希望、想象和知识都集中表现 在雕像的神情上,艺术家的水准,此刻无法不接受检验。普查网上能够收集到的孔子像,可以说,有多少雕刻家就有多少孔子像。孔子像,如今在中华大地 上,很容易就会幸遇,但是比较这些孔子像,如果没有文字注明先师孔子,恐怕没有什么人会相信,这些雕像竟然是在表现同一个人。不知道是雕刻家的问题还 是我们敬仰者的问题,很多孔子像,一点都看不到孔子的影子,随便写上什么人的名字,都不会有人反对。我的心目中,孔子不该如此。从历史印象上来说,应该选择孔子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时期来表现。孔子的一段话,历来被当作孔子自身的故事,那就是从十五岁而志于学到七十而耳顺。我以为,无论如何应该选择七十岁的孔子,那时候的孔子已经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种充分而理想的自由状态。这绝不仅仅是孔子个人的状态,后代中国人也把这看成了中国人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的雕像,应该以孔子的七十岁为自然界标。七十岁的孔子应该是怎样的表情?经历了人生的所有阶段,周游列国,困于陈蔡,有家国而难报 效,弟子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是孔子毕竟完成了古籍的整理,教育出了一批人才,尤其是在理论上创立了儒家,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道德与政治源泉。在古人 的三不朽之说中,真能当得起立德者,孔子是争议最少的。在孔子最后的岁月,他的心态一定是最平静的,对于现实虽然依然有很多不满,但是他展望未 来,信心十足。因为最后的岁月,孔子的工作目标已经不是现实,而是未来。因为对未来有信心,所以孔子的表情应该是平静中有喜悦,目光是略带沉思而远望。最后,孔子应该用怎样的身姿展望未来呢?思前想后,还是以为现在常见的身姿较好。孔子很恭敬 地拱手而立,对于未来他有信心,但是这不妨碍他一贯的恭敬态度。未来是后生的天下,后生可畏。为什么?因为孔子的理想,儒家观念的普及,所有一切,都得指 望后生。可畏,也是一种期待,恭敬的态度,并不排斥道义的嘱托。当然,还有一个传统不能拒绝,那就是流传很久的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行教像》,正是恭敬的 孔子,带出中国的礼仪之邦。但是,反对那种弯腰过分的姿态,最好就是直立身体,拱手于胸前的样子。然而,瞻仰了很多现在的孔子像,说实话,内心真的很恐慌,为什么就没有我心目中的孔子像呢?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陈一帆先生的孔子像,心悦诚服之后,也终于感到了踏实。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孔子。温文尔雅、有德固勇、自信乐观、通达宽恕、心怀坦 荡凡是孔子赞扬的美德,在这尊雕像中似乎都已经具备,凡是孔子强调的精神,这里都有展现。总之,我们能够想象的一切有关孔子的印象、故事和要素,一尊 雕像都给予了表达。第一次被艺术品这样地震撼,我有了通神的感觉。后来,我才知道陈一帆先生此像,是获得大奖的,当时的评委会评语就一句话先师的风范。这是一句绝对到位的评语,顶得上我的千言万语。说来说去,那些我也不满意的雕像,缺的不正是先师的这种风范吗?孔子的睡前小故事:(31):
少年孔子的不幸与万幸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经验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来源。由观察的结果,可以深信幼时的经验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这在儿童期中已很明显一切倒错的倾向都起源于儿童期。实际上,儿童成长经验中的众多变量都会对其人格的发展产生综合影响。
本为贵族之后的孔子,3岁失去父亲,在一个贫困的单亲家庭长大,又在17岁时失去母亲,独自寻找生存发展的道路。所以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那么,困苦的家境、艰辛的生活是如何铸就出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呢?母亲的坚强和远见孔子的童年是异常艰辛的。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的结合是不符合当时的礼制的,以致他们双双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后,仍不为世俗所容。不仅他们的相爱、结合被冠以野合一词载入史册,颜徵在甚至一生都没有将埋葬丈夫的地方告诉孔子。叔梁纥在孔子3岁时去世,颜徵在不到20岁便成了寡妇。叔梁纥原有一妻一妾及9个女儿、1个儿子,他在世的时候,颜徵在母子还能够受到保护和照顾。叔梁纥去世后,大老婆大权在握,小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备受歧视。这时候,颜徵在站了出来,她毅然带着孔子和孟皮离开了孔家,她明白她必须离开这个复杂的大家庭,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有尊严地活着。孤儿寡母从陬邑来到了鲁国国都曲阜,从此开始独立谋生,过着贫贱而清苦的生活。在歧视、贫穷和苦难中长大的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流入孤僻和冷酷,并且小小年纪就确立了志向。这一切,正是因为这位坚强而富有远见的母亲。从乡下搬到鲁国的都城,这显然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最伟大的功绩因为,正是这里,奠定了孔子日后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也正是从这里,孔子迈出了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这时的鲁国国都曲阜,不仅是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整个东周除了京师洛邑之外另一个文化重镇,保存有大量的典籍资料,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据《左传》记载,孔子7岁那年,吴国人季札遍游鲁、齐、郑、卫、晋几个诸侯国之后,在鲁国观赏到了当时唯一保存比较完备的周代乐曲,当他依次观赏了二十几种乐舞后,大声惊叹: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乐舞!就算还有其他乐舞,我也不敢再看了!受不了了啊!孔子11岁那年,晋国大夫韩宣子来到鲁国,在考察了鲁国的典章文物方面的情况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不仅如此,鲁国人还普遍好学,学礼学乐,蔚然成风。在鲁国人看来,学习如同种植草木,不学,才智日退,就像草木枯萎落叶一样。显然,这样一种发达的礼仪文化环境和浓郁的好学氛围,对孔子的成长要远远好过那个复杂、落后、冷漠的大家族。历经苦难的颜徵在,看着聪颖可爱的儿子,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有学识、有教养的人。孔子小时候常玩的游戏圣人孔子小时候不是圣人,他和别的普通的小孩子一样,也是要游戏要玩耍的。
孔子小时候经常玩什么呢?《论语卫灵公》里有这样一段话: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对于这段话,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孔子世家》的理解为: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先来说俎。在过去,俎有两种意思:其一是我们知道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里面的俎,指的是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而用在这里,则指的是另外一种意思:本意是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后来就成为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方形器物的专属称谓。再来说豆。在过去,豆的本意指的是一种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形状像带高座的盘子。商周时期,多为礼器,经常与俎和鼎合用。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这两句话再来设想一下孔子幼年时候的玩耍生活。由于此时的孔家离鲁国的宗庙很近,每当宗庙举行祭祀的时候,颜徵在都要带上年幼的孔子前去观看。此时的孔子,肯定是要睁大眼睛来观看这神圣的祭祀仪式了。此时的他,肯定会想到下面的问题:这些个成年人干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要干这些事啊?为什么神情都如此的庄重呢?天长日久之后,很自然的,年幼的孔子就把这些神圣的祭祀仪式的程序和祭祀仪式所用的礼器都烂熟于心了。当然,看只是第一步。学还是要学的模仿,是孩子们的另外一个天性。于是,年幼的孔子便常常邀来邻家的孩子们演练他在宗庙里看到的全套祭祀礼仪,就像有的孩子在一起玩过家家。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在通常情况下,儿童对于成年人的行为很难形成习惯性的模仿,而孔子相反,他玩游戏时常常模仿大人们的祭祀礼仪,这正是因为母亲的鼓励。郑环《孔子世家考》说:颜徵在豫市礼器,以供嬉戏。这就是说,母亲颜徵在买礼器给儿子当玩具。给孩子买的玩具是礼器,足见颜徵在不仅意志坚强,而且聪慧有眼光,实在是一位见识不凡的母亲!孔子的睡前小故事:(32):
孔子师徒大战鲢鱼精
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一个贤明的君主采纳他的主张,施行仁政。但是东奔西跑好多年,孔子始终得不到重用。于是便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暂时住下来。恰好楚国派人来,聘请他到楚国去任职,孔子很高兴,准备动身去楚国。谁知道第二天,孔子和他的弟子都被陈国和蔡国的军队围困起来了。原来,陈国和蔡国听说楚国聘请孔子,楚国是大国,孔子又是贤人,他们怕万一孔子被楚国任用,将来他们这些邻近楚国的小国可要遭殃了。于是两国便派兵把他们围了起来,既不sha害,也不关押,就只想活活饿死他们。
孔子和弟子们就这样一直被困了七天。头两天,他们所剩的粮食就被吃光了,后面那几天每天只能吃两顿野菜汤,连粒米都很难见到。大家都饿得头晕眼花,脸有菜色,精神很不振。这天晚上,大家吃过晚饭每人喝了半碗藜藿汤,都浑身乏力地躺在席子上休息。孔子坐在自己的屋子里弹琴。
正在这时,忽然从大门外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身高九尺,头顶戴着一顶草帽,身穿一见皂罗袍,一进门就叽里咕噜大喊大叫,屋子里的人都吓了一跳。子贡第一个爬起来,披上衣服跳出去,大喝一声:来者何人?那怪人却不说话,一对浑浊的眼睛发着绿光,死死盯着子贡。子贡浑身的汗毛都倒竖起来,冷不防那怪人忽地伸出一双毛茸茸像树桩一样粗壮的手,抓住子贡的手臂,呼啦一下拖过来往左一甩,顺势夹在自己腋窝下,转身就跑。子贡吓得大声呼救。子路提了宝剑跳出来,跟怪人打起来,哪知道怪人始终把子贡挡在身前。子路生怕伤了子贡,只好扔了宝剑,徒手来抢子贡,拽来拽去,总算凭着自己力气大,把子贡给抢了过来。子路把子贡放在席子上,马上又跳出去,赤手空拳跟那个怪人斗起来。
斗来斗去,始终不分胜负。子路虽然力大,但是那个怪人身形却非常灵活,浑身滑溜异常,子路怎么都抓不住他。这时孔子和其他的弟子早已经出来,站在一边观战。孔子见那怪人的腋窝总是一张一合,心里奇怪。又仔细观察琢磨了好一会,终于看出一点端倪,于是对子路喊道:把手伸进腋窝,抓住他,别让他跑了!
果然,子路趁他稍一疏忽,呼的一下把手伸进那个怪人的腋窝,抓住他的肋骨,狠命往地上一甩,再用脚死死踩在那怪人脖子上。没想到过了一会,那怪人不动了,再仔细一看,原来并不是人,却是一条大鲢鱼,足足有九尺长。子路抓住的,原来是他的腮帮子,两边那两条鳍,可能就是他的胳膊。孔子走下去仔细看了好久,终于长叹一声说:这大鲢鱼只怕是成了精了。可能因为我们正在倒霉,他才跑来趁火打劫。不过咱们这几天也饿坏了,这妖怪正好做我们的粮食,我们把它煮了吃了,没什么可怕的!
孔子他们吃了鲢鱼之后,不但没出问题,还浑身是劲,精神焕发。陈国和蔡国的军队看他们被围困了七天,不但没死,还越活越精神,终于无计可施,只好撤了围让他们离去。
亲爱的小宝宝,我们来读一首绕口令吧:
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扁担要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急了,扁担抄起扁担打了板凳一扁担;板凳急了,板凳抄起板凳打了扁担一板凳,到底是扁担宽板凳长还是扁担长板凳宽?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33):
孔子绝粮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途中潦倒在去陈国和蔡国的半路上,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未吃到一粒米饭,饿得没有办法,只好白天睡大觉。他的弟子颜回出去讨了一点米回来煮给他吃。等到刚要煮熟的时候,孔子闻到饭香,就准备起来,可他却从眼睛的斜缝里望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吃了,孔子假装没有看见。
过了一会儿,饭煮熟了,颜回端着饭送给孔子吃。孔子站起来说:今天我梦见我死去的父亲,饭要是干净的话,我来祭奠他。
颜回说:不行,刚才有煤灰掉进锅里,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把它抓起来吃了,这饭不干净。
孔子听了感叹地说:我所信任的是眼睛呀,可是眼睛也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我所依靠的是心呀,可是心也还不足以完全依靠。弟子们要记住:认识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
【大道理】:眼、耳、口、鼻等获得的感觉材料,固然是认识事物的起点,但确是不能全信的。只有把感觉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识才会正确。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34):
孔子认错
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子贡和颜渊到海州游览孔子听到隆隆的声响,对子路说:山的那边在打雷和下雨,为何还要赶着去?子路说:这不是雷雨声,而是海浪拍岸之声孔子从未见过大海,想到海边去看看大海,于是孔子一行乘车到了海边的朐阳山下
孔子和他的弟子爬上了山顶,只见水天相连,海阔无际,他们都兴奋极了这时,孔子感到又热又渴,他让颜渊下山去舀海水来喝
颜渊拿了盛器正要下山,忽听得身后有人在笑,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回头一看,是个渔家孩子,于是就问他笑什么那个孩子说:海水又咸,又涩,不能喝说完,他把盛了淡水的竹筒递给了孔子
孔子喝了水,解了渴,十分感激那个孩子,正想道谢,忽然海风吹来了一阵急雨,子路一看着急了,大声嚷道:糟糕,现在到哪里去躲雨呢?
那个渔家孩子对大家说:你们都不用着急,请跟我来!说完,那孩子就把孩子一行领进一个山洞,这是他平时藏鱼的地方孔子站在洞口边躲雨,边哲学雨中的海景,不由得诗兴大发,吟出了两句诗: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孔子的三个弟子都齐声赞扬孔子的诗做得好,那孩子却持反对态度,他对孔子说:千层浪万点坑,你有没有数过?孔子心服口服地对孩子的反诘表示赞同
雨停后,那孩子又到海上打鱼去了孔子回想起刚才发生的几件事,歉疚而又自责地对三个弟子:我以前讲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看来这并不妥当,还是应该提倡学而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在当时已是名扬天下的贤人,但是,在一个孩子面前,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勇于承认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35):
孔子笑解“真”字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弟子们到各诸侯国去推广儒家学说,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就像孔子自己所说的那样“惶惶然如同丧家之犬”,弄得灰头土脸,很是狼狈,自然也经常被人们笑话,可都被孔子一一给化解了。
这天,走了大半天路的他们来到了一个地方,师生都感到肚子饿了。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有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填饱肚子吧!”颜回于是就到了那家饭馆里,向店家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一听颜回是孔子的学生,饱读诗书,又深受孔子器重,便有心要考考他,顺便打趣他一下,满肚子的诗书其实没多大的用处,当然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见见大名鼎鼎的孔夫子,于是就说:“要吃饭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问:“什么要求?”主人回答说:“我在手上写个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吃饭,若不认识那就请回,让你的老师来。”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颜回我虽不才,可我也跟随先生多年,莫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什么难的呢?”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了再说。”说罢拿笔在手上写了一个“真”字。颜回看罢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还以为是个什么难认的字呢,这个字太简单了,我颜回五岁时就认得了。”主人微笑着问道:“既然你说你五岁就认得,那么这个字是什么?”颜满不在乎地回答说回:“这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敢冒充孔老夫子的弟子,你认错了,请回吧!”
颜回碰了一鼻子灰,又被店主人奚弄了一番,怀着一肚子的闷气,回来见老师。孔子听了颜回的话后微微一笑:“看来是非要为师前去不可了。”说罢来到店前,向店家说明来意。那店主照样写下一个“真”字。孔老夫子捻了捻胡须坦然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道:“果是夫子来了,不愧为至圣先师,就是不一样。请!”店家果不食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这家店里吃完喝完没出一分钱。颜回不懂啊,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子微微一笑:“有时候,有些事是认不得‘真’啊!一认起‘真’来,就错了,就像你刚才一样。”
颜回拍拍自己的后脑勺,恍然大悟似地说:“姜是老的辣,笋是嫩的鲜,我这棵嫩笋看来还得跟先生这块辣的老姜好好学习呀!”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36):
孔子之死
六十九岁上,他的唯一的儿子孔鲤死了。作为一个父亲,看见自己的儿子死在自己前头,心情总是很不好受的。
七十一岁上,他的最得意的门生颜渊也先他而死了。
颜渊名回,生活非常贫困,但是从不放松自己的学习,在孔子的学生之中,他是最为孔子器重的一个。孔子曾经说他:“吃粗饭,喝清水,住在又窄小又破陋的地方,要是别人就憋死了,可是他还是照常很愉快。”“一个人在学习中,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从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了。”
颇渊不仅学习用功,并且还很聪明。有一次,孔子问子贡:“和颜回比,你觉得你们两个谁更聪明些”
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他相比颜回学到一个道理就能悟出十个道理,我呢,至多能悟出两个道理。我比他差远了。”
孔子说:“对,你没有他聪明,我也没有他聪明,咱们两个都赶不上他!”
颜渊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虚心。他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象干旱的土地吸吮水分一样,全部吸收,不使它有一点流失。为此,孔子曾经批评过他对老师服从太过。但是,孔子对他这种谦虚的求学态度,却是十分赞扬的。
“我和颜回谈一天话,他也不反驳一句,看起来好象笨得要命。但是,我事后观察一下他对我所讲问题的理解,却常常发现他是很能发挥的。他不笨,是个谦虚的人啊!”
另外,象孔子一样,颇渊还是一个颇有修养的人。孔子就曾对他说过:“有机会就想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没人用时,也能心安理得,在这一点上,只有咱们两个可以做到啊!”
凡是教过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一个得意的门生,往往比对自己亲儿子的感情还要深厚一些。颜渊是一个用功、聪明、谦虚、有修养的好学生,简直就是一个小孔子,所以他一去世,引起了孔子的极大悲坳。
孔子哭道:“老天爷啊,你简直要了我的命了啊!老天爷啊,你简直要了我的命了啊!”
学生们见老师过分悲伤,恐怕损害了老师的身体,上前劝道:“老师,您太悲恸了!”
“悲恸?”孔子哭着说道,“这个人死了再不悲恸,还悲恸谁呢”
这时,颜渊的父亲颜路来见孔子。他也很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因为家穷不能厚葬,心里很是难受,来跟孔子商量办法。这时孔子也很穷,值钱的东商只有一辆出门坐的车。如今孔子年纪这么大,还要经常和一些官府中的人物打交道,出门没有车怎么成呢,总不能把车卖了啊!两位老人说着说着,都伤心地哭起来。
学生们见老师伤心,同时念及颜渊平时的好处,大家凑钱,把颜渊厚葬了。
颜渊死后不久,齐国发生了政变,掌握政权的贵族田氏把齐国的国君齐简公sha了。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宰我当时在齐国,在这次政变的混战中被打死了。孔子听说了,又流了一次泪。
前次的泪水未干,后面的泪水又接上了,第二年,七十二岁的孔子,又失去了另一个忠心耿耿的门生--子路。
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是孔子学生中最没有师生界限的一个。和颜渊相反,子路有时对老师好象很不尊重,甚至当面顶撞老师。不过,他是个直性子人,正直,勇敢,说得出就做得到。更惹人喜欢的是,你只要指出他的缺点,他就高兴。
子路死在卫国,并且死得很惨。
原来逃亡到晋国的卫公子蒯聩,一直没有忘记争夺王位,公元前480年,他又回卫国来与自己的儿子卫出公争夺王位了。
子路当时在卫国贵族孔埋的家里做事。孔埋是蒯聩的外甥,孔理对自己的舅舅蒯聩回来与表兄争夺王位是不赞成的。可是,孔埋的母亲,就是蒯聩的姐姐,支持蒯聩发动了政变。
孔埋的母亲强迫孔理参加政变,孔埋不愿意,藏到厕所里。母亲拿着戈,舅舅带着五个武士把他从厕所里找出来,胁迫他立誓盟约,支持政变。
孔埋有一个家臣名叫案宁。他偷偷跑进宫去,告诉卫出公,并护送着卫出公逃往鲁国。这时,子路在城外办事,奕宁护送卫出公离城后告诉了子路。
子路听到消息,便往城里赶。走到城门跟前,迎面碰见了子羔。子羔一也是孔子的学生,现今也在卫国做事。他对子路说道:“快走开吧,城里正乱呢,马上就要关城门了,你怎么还往是非之地去呢”
子路答道:“在人家的家里做事,主人出了事不敢出头,算什么英雄好汉!”
子路说着便挤进城门去。孔埋的态度很坚决,他始终不同意舅舅的作法,所以,当子路到来的时候,他还被看押在准备盟誓的坛台上。子路一见,立即喊道:“你们要夺王位,自己去夺好了,何必一定要让他跟着去呢你就是把他sha了,仍然还会有别人来反对的。”
蒯聩见子路来势汹汹,并且也风闻子路的勇敢,一时不知如何才好。子路认为蒯聩可能已经怕了,便威胁道:“你要是再不放人,我可就放火了。”
子是,子路便在坛台下准备放火。蒯聩一看,急忙派两个武士来与子路格斗。子路本来想吓一吓蒯馈,把孔理救出来算了,不提防蒯聩会派武士来,一时措手不及,被冲过来的武士刺伤了一只臂膊,并将帽缨打断了。子路一边系着帽缨一边说:“好汉临死的时候,帽子还是要戴端正的。等我戴好帽子,再与你们拼个死活!”
可是,那两个武士哪里理会他这一套书呆子的话,当子路结扎帽缨的时候,乱刀齐下,早把他砍成肉酱了。
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政变,便想,子羔还可能回来,子路怕危险了。果然,过了不久,子羔回来了,紧接着有从卫国逃出来的人告诉孔子说:“子路死了。”
“死得惨吗”孔子问道。
“被剁成肉酱了。”
“快把酱缸的盖子盖上,我心里难受啊!”孔子喊大哭起来。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开春,孔子便病倒了,经过子贡、子夏、曾参等人的精心护理,病情才稍有好转。
一天早起,子贡来看老师,只见孔子已经起身,拄着拐杖,站在门口,低声地唱着歌:
泰山要倒,
梁柱要断,
人也象草木一样啊,
要枯,要烂!
子贡急忙上去,扶住老师,问道:“大清早,您的病还没好,怎么跑到大门外来了”
孔子说道:“我正在等你来呢。你要再不来,可就晚了啊!”
子贡忙安慰他:“老师不要乱想,您是会健康起来的。”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坐在两根柱子之间受人们的祭奠。夏代人的棺材是停在东台阶上,周代人的棺材是停在两台阶上,殷代人的棺材是停在两根柱子之间的。我的祖先是殷人,我大概活不久了啊!”
子贡发觉老师的心情不好,急忙把他拄进屋里,让他躺下。子贡正想安慰他几句,孔子又说话了:“没有人了解我啊!”
子贡忙说:“怎么说没人了解您呢”
“只有到了寒冬,人们才知道松柏是不会凋零的啊!”孔子只顾说自己的,“我也不怨天,我也不怪什么人,我一生刻苦学习,我的成就,只有天知道啊!”
“你把知识传授给了我们,我们会再传下去的,您的成就,后世是会知道的。”
“不过,从今天起,我不能再说话了。”
“您要是不说话,我们做事以什么为依据呢”
“老天爷一声不吭,什么话也不说,还不是照旧有春夏秋冬,万物不是照样在生长吗?”
子贡见老师说话少气无力,不再说什么,给他掖了掖被子,扭头楷了楷眼泪。果然,从这天起,孔子没再说话,一连七天,水米不进,终于离开了人间。
孔子死后,鲁哀公作了祭文,在祭文中尊称孔子为“尼父”。学生们把孔子的遗体埋葬在曲阜城北泗水旁边,也就是如今被人们称为“孔林”的地方。
从前,父亲死了,儿子是要守三年孝的。孔子的学生,象失掉了父亲一样,很多人在他的坟上搭了棚子,守了三年。三年后,子贡还不愿离开,他又在老师的坟边住了三年。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37):
孔子在新洲的故事
作者:汪潮洗武汉城区新洲,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景秀丽。曾发掘出距今二千万年前的“中华橄榄木化石”早在唐虞盛世即有先民聚落点。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伐纣,分封骖乘曹侠于邾,是古邾子国,至今已逾三千年。春秋末年,新洲称邾国,隶属七国中的大国楚。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强者称雄,西周时期的千八百个诸侯国被兼并成十几个。民众苦于战火,疲于奔命,民不聊生西周遗制日趋瓦解,用孔子的话来说:华夏大地“礼崩乐坏”。
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志存高远,欲恢复周“礼”,推行“仁”政,拯民于水火。他博学多才,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删、审《诗》、《书》、《礼》、《乐》,撰《春秋》,作《易大传》;首创私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在鲁国作大司寇摄行相事,推行仁政,政绩卓著。使鲁国秩序井然,民富国安,夜不闭户,“四方皆则之”。博于夫子名声,楚昭王使使奉比礼聘孔丘,以朝夕问道于孔子,使楚国国富民强,称霸天下。孔子自陈蔡适楚,在新洲盘恒度留数日,留下了许多名传千古的故事和动人传说,给这片神奇的土地注入了厚重的文人底蕴,使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更显深沉、凝重。
1、磨咀磐对问项橐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好学。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行行树林绿荫遮日,片片竹林随风摇曳;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
车夫答道:“前面有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视同仁。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孔子的睡前小故事:(38):
孔子在新洲的故事之六
千年杏坛名书院
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坛如现在;变鲁变齐今变楚,当年车辙不曾回。 孔子走了,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对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的崇敬,带着对这片灵秀的土地的深情眷恋走了。
但是,孔子河、孔子山、孔子村尤在!问津书院、问津碑、晒书山尤在!颜子巷、长沮冲、桀溺畈尤在!讲经台、墨池、砚石尤在!
孔子的精神永在!孔子的学说永存!
“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汨汨来。”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花木木都在深情地诉说:一位伟大的文化巨人曾光临过我们,曾与我们朝夕相处。
人们留住了孔子。孔子的思想,世世代代地潜移默化着这里的人们,滋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他们将孔子当年的露天讲台升格为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的书院,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叙写着传儒重道的历史,一直写到今天,也许还会永远写下去。
约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邑人在新洲孔子山傍掘出秦隶“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遂在问津碑发掘处建亭立碑,建孔子庙,以供人祭祀,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淮南王立都六安,邾县为其属地。其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维护国家政权的理论学说。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至四年(公元336年??338年),时任豫州刺史毛宝,曾在此拜谒孔子庙,拨款修葺。
唐武宗会昌二年至四年(公元842年??844年),时任黄州刺史(新洲为黄州府治)、著名诗人杜牧扩建孔子庙。取唐玄宗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之意,更届名为“文宣庙”,并在此开坛讲学。
南宋荆湖制置使孟珙增修孔子庙,大思想家、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来此讲学,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并题诗赠孔子山庙学。诗云:“苍颜已非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朱子此时已年近七十,有时不我待之感。
元初,江西庐陵名儒、南宋末时湖广儒学提举龙仁夫,拒元不仕,效仿长沮、桀溺归隐孔子山中,在此首创问津书院(时人称“孔子山庙学”或“龙仁夫书院”),筑室讲学。平生以重道为已任,博学多闻,所撰《周易集传》18卷,见解独到。卒年90余岁,葬于阳逻华山。后学颇推崇其气节,多有赞颂。其墓旁及问津书院分别建有祠堂,立有牌位,每年都要凭吊、奉祀。
元未,陈友谅起义军攻占新洲城,并称帝于邾城。朱元璋进攻新洲,打败陈友谅。孔庙、书院惨遭兵燹,毁于战火。后经地方官吏和儒士多次修复,但规模大不如从前。
明朝,尚书耿定向、御史舒山、湖广巡抚熊尚文等高官鼎力相助,两次大规模复建书院,孔子庙与学宫合建,并在河南商城汤池建问津书院分院。熊尚文还题写了“问津书院”四字。“一时鄂城、汉上、衡山、耒阳以及京都之首善、江右之澹祠、无锡之东林,互相章明,而问津之盛遂擅天下。”明代南昌大儒朱试曾说:“澹祠、问津,彼此相望,大张正学,俾江楚俨然邹鲁,诚确论也。”
明未崇祯八年,书院又毁于战乱。清代,康熙初年再度复修并扩建。清咸丰初年,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大战新洲,书院三度兵燹,同治、光绪年间又数次复修并予扩建。清代康熙、嘉庆两皇帝御赐问津书院“万世师表”、“圣集大成”金匾,更使其声播海内,名噪一时。湖广提学使蒋永修撰千余言,作“重修问津书院碑记”。
民国初年,著名书法家、孙中山总统府官员张翼珍为问津书院重修题写“问津书院”石匾。其后,作为小学、初中、干训场所存在了几十年。“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空余耦耕地,今古共栖皇。”秦时明月依旧,汉唐繁华无驻。十年“文革” 尤如十年梦魇,历朝历代官府和文人墨客打造的楚天学府已是满目疮痍。她由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变成了一个家徒四壁的穷汉。供奉千年的孔子、朱子塑像被推倒,康熙嘉庆御匾被抢,碑刻成了农家庭院的垫脚石,孔叹桥面盖了房,典籍散失,礼器无存,千年古树横遭砍伐。实在令人痛首扼惋!仅存的布满青苔的大成殿、空空如也的仲子祠、朱子祠,以及大成殿内外半石半木的高高支柱,台阶前雕刻有五爪龙的残缺不全的汉白玉墀,还可想见这里曾百官朝觐、名儒讲学、众生会试的盛况。
明时,问津书院建筑规模最盛,占地数十亩,为一座三高六矮十三幢五十余间宫殿式建筑群。她座山依水,面南而向。前有清溪盘纡,后有碧嶂环抱。上倚观川之危石,下临涤笔之污潴。钟鼓扬灵于河曲,弦歌流韵于山隅。远观鳞次栉比,气势恢宏;近视门庭壮阔,富丽堂皇。建筑布局为轴对称式,中轴线上为主体建筑,分列上、中、下三幢,自前而后,依次为仪门、讲堂、正殿;左右两旁为东西二庑;二庑之外,另建有亭、斋、楼、阁数栋。正殿由数根银朱油漆的粗园木柱支撑而起,空旷而又轩昂,内奉孔子圣像。圣像两旁,有联云:“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恍见当年执辔时,车马风尘,早已化成南国;传道得徒,行道得侣,试观此日问津处,文章礼乐,居然教衍东山。”
我国古代书院,始于唐,盛于宋,元、明、清亦有发展。唐代书院,以校刊经典、征集遗书、辩明典章、咨询应对为主。宋时书院则以研习儒家经籍,普及儒道为主,广徕大儒,讲学其间,有时也议论时证。元世祖忽必烈认识到:“马背上只能打江山,马背上不能坐江山”, 重视学习汉文化,更加重儒。元代各路、府、州、县皆设书院,当时湖北就设有23所书院。问津书院在元代就颇具影响。
自汉以来 悠悠二千余年,问津书院文人荟萃,名流如潮,繁华纷呈。杜牧、朱熹、龙仁夫、耿定向、朱试、王阳明、陈大章、张之洞等耆儒、大家、名流在此设坛讲学,书简论道,会讲风气蔚盛不衰,是学术交流、研讨之地,也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她兼收并蓄,繁华纷呈,咨询国是,集儒、楚文化之精华,拥无尽文人之辉煌,呈现了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杏坛繁荣局面,风动海内,名噪华夏。足可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首善书院相比肩,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孔子曾在此问津讲学,其厚重的文人背景,轰动的学林效应,气势恢宏的建筑,作为湖北惟一仅存的儒学历史纪念建筑物,其文人价值不在千古名楼黄鹤楼之下。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拟作为武汉历史文化旅游重要景点来开发建设。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曾亲往书院视察,并要求保存、维护、开发利用好这一重要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为经济建设服务。 因一日辙环之迹 成千秋考道之区。孔子走过的路我们今天还在走着。孔子说,他的理想是使“少者乐之,壮者用之,老者安之。”愿大武汉成为这样的地方,愿荆楚大地成为这样的地方。
孔子的遗产博大而精深,沿着孔子的足迹,或许有很多人拾到了金子,将来,或许还能发掘出更多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