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火不堪剪。
草如菌,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近来翻阅唐诗,读《苏小小墓》,颇感其冷艳袭人,凄美哀怨!
这个苏小小,仿佛不是陌生的,古乐府中《苏小小歌》写到,我乘油壁车,朗乘青葱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就是这样一个对爱情怀有美好憧憬的苏小小,但要问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则陡然会觉得很茫然。故而,李贺以《苏小小墓》为题,颇让人对这位苏小小另眼相看,或许有着一段曲折、哀怨的故事来说。
相传,苏小小南齐时钱塘人,生在富裕殷实人家。十五岁时父母双亡,于是变卖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西泠桥畔,靠着积蓄生活。苏小小生得眉清目秀,玲珑秀美,又聪慧过人,吟诗诵文,颇有才气,因此,赢得许多豪华公子、科甲乡绅争相垂青。钱塘城内巨富钱万才数次登门,愿以千金娶小小为侍妾,也被小小拒绝。贾姨劝她寻个富贵人家嫁了,终身也有了依靠。小小道:人之相知,贵乎知心,岂在财貌?贾姨妈担心积蓄用尽,小小将来生计无着,不料小小说到:宁以歌妓谋生,身自由,心干净,也不愿闷死在侯门内。贾姨妈叹息道:姑娘以青楼为净土,把人情世故倒也看得透彻!如此又过了几年,积蓄终于用完,小小操琴谋生,成了钱塘有名的歌妓。后来,她遇到多情公子阮郁,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由贾姨妈做主,两人定下终身。阮郁的父亲认为小小出身歌妓,有辱门庭,把阮郁招回后,就不准再与苏小小来往。苏小小整日企盼,却不见阮郁回来,终于病倒了。在一个晴朗的秋天,她见到一位模样酷似阮郁的人,却衣着俭朴,神情沮丧,经过一番了解后,才知此人叫鲍仁,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赶考。苏小小对鲍仁的境遇深感同情,主动提出为其提供钱物上的帮助,鲍仁感激不尽,满怀抱负地奔赴考场。佳人薄命,苏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这时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虽然说这只是个传说,但从传说里勾勒出一个清新脱俗的古代美女形象。首先可贵的是她有着自立的品质,不以嫁个有钱人谋求依靠。相比较而言,现实中的一些美女们应该有着羞怯,巴不得嫁个有钱人,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裕生活。如遇上文中巨富钱万才之流,宁愿做个***、小三的大有人在。其次,对于爱情的理想化和纯粹的认知。纯粹,就是不搀杂任何杂质,以爱为爱,不以爱寄身。人之相知,贵乎知心,岂在财貌?,宁以歌妓谋生,身自由,心干净,也不愿闷死在侯门内。就言而论,超脱了古代女子听从于父母、服从媒妁之说的封建礼教,超脱了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就现代而言,也是具有着超脱,就是对于财貌世俗观念的摈弃,不以相貌论人,不以财富的多少取人。再者,苏小小富有同情心,也就是善。在得知鲍仁的困难之后,助其进京赶考。对于鲍仁而言,这无异于雪中送炭。而苏小小,自己还是一个靠卖艺为生的小女子,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却凭空遇着一个陌生人,慷慨解囊,有着如此的高尚品质,实在值得钦佩。难怪后来,鲍仁抚棺大哭。
面对苏小小这样一个女子,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历代名人凭吊小小之诗词也不胜枚举,此处选择几首以观之:
沈原理《苏小小歌》:
歌声引回波,舞衣散秋影。梦断别青楼,千秋香骨冷。青铜镜里双飞鸾,饥乌吊月啼勾栏。风吹野火火不灭,山妖笑入狐狸穴。西陵墓下钱塘潮,潮来潮去夕复朝。墓前杨柳不堪折,春风自绾同心结。
元好问《题苏小像》:
槐荫庭院宜清昼,帘卷香风透。美人图画阿谁留,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浅梨花瘦。只除苏小不风流,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
徐渭《苏小小墓》诗:
一抔苏小是耶非,绣口花腮烂舞衣。自古佳人难再得,从今比翼罢双飞。薤边露眼啼痕浅,松下同心结带稀。恨不颠狂如大阮,欠将一曲恸兵闺。
苏小小这样一个小女子,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何况还有一个不为封建卫道士所接受的歌妓身份,却为历代文人所凭吊,流传自今,这也是值得深思的。苏小小,不应该在于她的美貌,而在于她的身自由,心干净,有着人性的至美、至真、至善。
歌妓,乃是古代一种营生的方式吧!封建帝制社会环境里,作为普通的女性没有多少社会地位可言,对于以歌妓营生的女子,把她们贬低更为卑微、下贱。这样一个群体很难有尊严和幸福可言。如若生逢战乱,民不聊生,一个柔弱的女子何以营生?在没有到了万不得已,也不会有人走到这个地步。即便是社会环境逼迫,家庭横遭惨祸,情非得以而为之,但多数都会如烟花一般淬然在社会被鄙视的污秽角落里。苏小小,如果对爱情的认知能够妥协一点,世俗一些,找个富贵人家嫁了,我想这个历史上就会多了一个美妇人而已。而对于这个世界,和后来的我们,仅此而已。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苏小小,那个对于人之相知,贵乎知心的爱情执著追求的小女子。宁以歌妓谋生,苏小小的不妥协,不退让,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就是说,不能得到想要的爱情,也不能以混沌的婚姻搪塞自己的人生,尽管是要付出代价,对此,苏小小认为是值得的,至少是获得了身自由,心干净。这里用了一个宁字,表现出苏小小是一个刚烈的女子,这个宁字,使我想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突然记起某部戏曲里九品芝麻官的一句话来,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也许很多人觉得两者不相干,但我以为,两者都是表现出一种不妥协的精神,是对于内心的忠诚,是对于理想信仰的坚守,例如苏小小,是以牺牲自己在世俗中的名节,保全自己的爱情,而九品芝麻官,是以丢官弃职,保全为官者的操守。苏小小,生前姿色过人,倾国倾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愿睹芳颜者,何止万千!富家子弟,一掷千金,穷酸书生,也不甘寂寞。但无论倾国,还是倾城,不免一朝春尽都可逝,落得生前浮华,死后凄凉,化做一堆荒丘。这一堆荒丘包含着她的灵魂和肉体,包含着她的心酸和生命的惆怅,包含着她的过往和对爱情的憧憬,包含着她的泪滴和灿烂的笑容,抑或这小小之墓就是她在人世间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面对苏小小墓,有人路过此处,或一笑而过,或嗤之以鼻,或若有所思,或根本不知道苏小小的存在,这就是主观差异。当年李贺来到苏小小的墓前,已是时过境迁,安睡在墓里的苏小小还是那个苏小小。一首诗歌的诞生不是偶然的,这样的诞生一定有个过程,是苏小小触动了李贺内心的情感,尔后产生新的情感,这就是客体与诗人主观情绪的某种切合。一旦情感成熟便倾吐出来,以诗的形式传达给后来的读者,或者把读者内心空间的情愫焕发出来,形成一种诗意流淌在心尖,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苏小小美貌过人,聪慧过人,对爱情怀有美好憧憬,但却因为父母双亡,家道中落,沦为歌妓,遇着钟情人,却又被拆分,此中遭遇和心酸,自有一番苦楚。然而,苏小小撇开了人间的浮华,事事非非,在这样一个地方,静静矗立不语,却也有万般语言。那些曾经对她的美丽容颜垂涎欲滴的人,是不会对着一个死去的歌妓有所感触的,他们只会对她的貌美感性趣。李贺面对这样一个烟花般的生命,有几分感伤,亦有几分同情和怜悯。他感怀至深,由人及己,不由感到理想的高远和现实的苦难。据说李贺七岁时就以诗名动京城,当时大诗人韩愈读了李贺的作品都感到惊奇。李贺当年要考进士,有人攻击他不避父讳,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进士的进和晋肃的晋同音,应当避讳。李贺虽然才华出众,人品出众,有着远大的抱负,但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不能应进士考试,只做了一个九品小官奉侍郎。如此说来,由此《苏小小墓》一诗,既是对苏小小的遭遇深切怜悯,也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形象,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抒发出来。
诗人丁国成说:古人写诗词,以意为主,以意为贵,立意的高下新旧,是一首诗词成败的关键。意高则诗亦高,意新则诗亦新。反之,如果命意卑俗,纵然构思巧妙,字句奇警,那也算不得上剩之作。李贺的《苏小小墓》到底立意如何?要给我们传导出怎么样的情感和思想呢?
李贺摈弃了世俗的眼光,以平等的视角度看待苏小小,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必竟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出现是个奇迹,也不过匆匆几十年光阴。李贺看来,谁的一生都是极其宝贵的一生,苏小小应该享有幸福的人间生活,应该有一个好的归宿,不是这般停留在对爱情美好向往之中,求之而不得。上天赐予于了苏小小美貌和智慧,然人间却充满了太多的无奈!有多少纯洁的愿望和对于爱情的期盼,犹若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迩来,落地以后又不免被人践踏。推而广之,自古有多少这样哀怨的女子?有多少这样不堪的命运倒在封建礼教围墙之下呢?鲜花般地如风而逝,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李贺有一颗仁慈的心,这份仁慈,主要表现在对苏小小的同情、哀叹和对封建礼教的无奈,诚然以诗歌这种文学载体出现时,就上升为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
2011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