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6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篇关于古人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精选】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1):
古人喜欢在露天喝酒
中国人喝了几千年的酒了。那会儿人们喝酒喜欢在露天,不在露天,也只是在四合皆空的亭子里,或在河边的船上。很随意,喝酒的规矩都是后来异化出来的。你看白居易送客: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氏虽被贬但还做着九江郡司马,是个副市长的职务。他在平民百姓级别的船上酒家饯行,这才有了与琵琶女的相遇,也才有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再如:故国归人酒一杯,暂停兰棹共徘徊。(杜牧《江上逢友人》)偶逢友人,停下船来也是在船上喝酒。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没在船上,但在岸边的简易帐篷里。就连荆轲赴秦行刺这样的大事,主客也只是在易水边简单地喝两杯,情到意到,得了,重要的是办事。将别时,相离处,举酒道别,这才会有自然而浓烈的气氛,这才可能是真性情。今天,你可能在月台生,在登机处喝酒吗?
再看以酒养诗的李白。那次李白到人家喝酒,照今天的逻辑,应客随主便才是。大约主人没酒了,你听作为客人的李白怎么说: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意思是你请我来喝酒你怎么说没有钱了呢?真的没钱你把五花马和千金裘拿出来让孩子去换酒呀!率性天真如此,今天还能见到吗?
最雅的一例,你看那时间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为会稽山阴之兰亭,人物群贤毕至,少长成集,四周景物更是好看: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样的好景致在亭子里是待不住的,尽管这是兰亭;于是诸贤列小溪而坐,置杯于水中任其漂流,漂来便饮之,饮之再咏之。此番情趣,不知如今五星级饭店豪宴之酒客们向往否?
官职相当于如今市长的欧阳修要喝酒,也是到山间的亭中。酒是山泉酿的土酒,菜就是山问野菜。那一帮随从大约还有几个山民吧,与欧阳市长觥筹交错直到夕阳在山;其间绝没有师爷幕僚陪市长大人喝酒的诚惶诚恐。市长输了。照样挨罚;喝醉了失态,也没人当回事。这里,就市长而言,喝酒只是手段,乐其乐才是目的,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想一想这种干部和群众的喝酒关系,多令人感慨啊。而且,欧阳修是由中央干部被调到地方当市长的,他虽然乐观,那也是无可奈何自我排解,是姑且寻开心。今天哪几位若有幸陪被贬的哪怕是镇长乡长喝酒,能有一丁点儿这样的意境吗?
柳宗元送薛存义,可是薛存义已走了。于是柳宗元提点儿酒拿点儿肉立马追过去,追到江边终于追到,就在此地坐下边吃边喝边谈(见柳宗元《送薛存义序》)。柳宗元所嘱一番话,那绝对是一篇微言而大义式的封建时代官场的政治经济学,即使今天的理论家我也没见过谁能把封建社会吏制的本质如此生动、简练、精准而深刻地概括出。今天从高官到平民,其送行宴不知其几许,但能有简单如柳氏之送吗?能有言大义如柳氏之论吗?大约酒设的豪华程度和其宴言的浅薄程度成正比,越是豪华的宴会其话越废、越浅。
【精选】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2):
古人们如何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
古代的冬天相比现在应更为严寒和漫长。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些地方八月就开始了飞雪,冬天开始得可真早;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暴风雪的猛烈,估计比今年这场五十年一遇的大雪更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皑皑白雪,万里无人,天地同色;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天气严寒,衾枕冷了,窗户都被雪给照亮了,竹子不堪重荷,也被雪压断了。在冬季,古代人怎么御寒,拿什么来取暖过冬?
清朝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可以说取暖也是当时皇宫里不可忽视的事之一。
明、清两代,在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为此宫廷里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的相关事宜的机构,比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这些机构的官员在明代时是比较有地位的,他们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的,故有近侍牌子之称。
清代时,则在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连点火烧炕都有专人加以管理。这三个机构一为爇火处,专管安装火炉,运送柴炭,有八品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五十员;二为柴炭处,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太监人数减半,只有二十五员,首领太监仍为二员;三为烧炕处,专管点火烧炕,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二十五员。除此之外,各宫殿还有专管宫内的火盆的若干名太监。
这三个机构的太监的活可不轻松,拿柴炭处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紫禁城内人数可不少,所需用木炭数量在整个冬季自然也是相当可观的。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而且,为了不污染室内的空气,柴炭处得准备那种火力旺,不冒烟也无味的优质木炭。
说到这,不得不提提宫廷内那套取暖的设备和措施。紫禁城内宫殿的地面下,大多都挖有火道,殿外廊子下设有添火的门,即两个一米多深的坑洞,即灶口,这就是有名的暖阁结构。这种设施可保证室内的温暖,除暖阁之外,室内还设有暖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现今北方农村还保留的炕床类似。
如果还嫌这些设施不够保暖或者担心在室外被冻着的话,还有火炉给备着。火炉也叫火盆或熏笼。熏笼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三足、四足皆有,很华贵;小的则如一般像西瓜大小,随手可提,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也有暖手的手炉,制作也很精美。
在冬季,古人是否都能这么暖暖和和地过冬呢?那可不一定了。晋代的陈寿在《三国志魏书王昶传》中说: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抵御寒冷没有比加厚的毛皮服更好的了,想制止别人的诽谤,没有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更有效的了。
其实,细究起来,两者都非易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非日积月累不可,想要求得厚的毛皮服,一得有毛皮服供应,二得具备购买能力。如同不少现今还困在风雪路途中的归乡人一样,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旅途上,拿着钱一时半刻也不知从哪去求得保暖的衣服。何况,穷苦人家本身就没多少钱,要不路边就不会有冻死骨,也不会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事发生了。
远古流传下来的《九九歌》这样唱道: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南朝梁代《荆初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岁寒。也就是说从冬至那天开始,人们就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才过去。看来不少人是一九、二九地数着指头,把冬天一天天地数过去的。
当然,人们也不忘苦中作乐,一入冬,有的就开始画素梅,从冬至日起,每日染红一朵梅花,谓之九九消寒图.也有画一幅九行八十一格表的,谓之九九消寒表,日涂一格,上阴下晴,格满则寒消,春暖而花开。
【精选】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3):
古人如何断案“性骚扰”
现代人对性骚扰一词都熟得很。性骚扰一词为现代人所发明,但此类行为却不为现代人所独有,晚清文人陈炽在他的《庸庵笔记》里就有记载。
有一男子在路旁小解,恰好被一妇女撞见。此男子非但不回避,反而大耍流氓,一边继续撤尿,一边笑着用手指着自己的生殖器。彼时女子和现代女子不一样,哪见过这场面,顿时号啕大哭,觉得受了奇耻大辱,回家后就上吊自sha了。案子送到了刑部,大多数人认为该男子行为可恶,但一无手足勾引,二无语言调戏,只能拟为缓决,也就是死刑暂缓执行。从今天的观点看,这一量刑已经是相当重了,但彼时法律与现代法律不同。清代律例规定,凡调戏妇女企图诱jian而未成,致使被调戏妇女羞愤自尽的,要判处绞监候,这是一个死罪,但要在每年的秋审时再作决断sha还是不sha。这是个比较模糊的问题,要由朝廷大员在秋审时一起决定,此前刑部必须拿出个意见供会审官员参考。一般来说,这个意见都会获得通过。那个耍流氓的男子就死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多数刑部官员认为判个死缓就够了,可刑部有个司员一口咬定调戏虽无言语,勾引甚于手足.于是此案被拟定为情实,也就是说该sha,这两个字就送了那个小流氓的命。
没过多久,又出了个类似的案子。一个私塾先生,上课上到一半,起身到室外僻静处小解,偶一抬头,却见对面楼上有一少女倚窗眺望,塾师不禁对那位少女笑了笑,那少女脸色大变,马上关了窗。私塾先生小解完毕,像没事一样回到课堂。没过多久,就听见外面吵吵嚷嚷,说是对面有一少女上吊身亡。私塾先生一听,不由得拍桌惊呼:哎呀!今天错了。教室里恰好有一学生是少女的弟弟,急忙回家探视。女儿死得莫名其妙,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一听儿子说起私塾先生的异常举动,觉得大为可疑,立马报官。私塾先生被捉到官府里去,判了个绞监候.案子到了刑部,还是上次那个司员,坚持虽无实事,其心可诛,最后拟为情实,又送掉一条性命。
读了这两则故事,那些有性骚扰癖好的大概要暗自庆幸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不然,多少脑袋都是不够砍的。刀笔的厉害可见一斑。但我们不禁要问,那个刑部司员为何道德感如此强烈,对可sha可不sha的嫌犯非得sha而后快呢?
其实,与其说那个刑部司员心太狠,倒不如说当时的法律太严酷。在现代根本构不成犯罪的行为,在那时却要问成死罪,法律严酷至此,原因何在?案子发生在晚清,但根子却在中国的法律传统上。
古人断案,十分强调犯罪动机。而这一传统,最早发端于汉儒董仲舒。
西汉武帝时有一起伤害案。甲的父亲乙和另一人丙发生口角,由动口升级为动手。丙抽出佩剑要去刺乙,甲眼看着父亲要吃亏,赶紧抄起一根棍子朝丙打去。没想到丙没有打着,却结结实实打在自己父亲身上。旁人看见甲打伤父亲,就把他抓起来送到官府。汉律规定,殴打父亲是砍头示众的大罪。这个案子如何判法,汉朝的法官吵成一团,都拿不定主意,于是请出当时的大学者董仲舒。董仲舒说,父亲是最亲的人,见父亲危险,当然要去救援,拿棍子打人是为了救父亲,不是为了害父亲,志善违于法者免,没有犯罪动机怎能定殴父罪呢?所以甲应该定无罪。于是,原心问罪就成了古人的法律传统。后人更上一层楼,就有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那一套。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不管外在行为如何,只要法官大人认定你心存恶念,就可定罪问刑,腹诽罪、文字狱、思想犯都是打那里出来的。
古人是否认同当时的法律,这个问题我们已无法去问古人了,只能从他们的文字中寻找蛛丝马迹。陈炽在他的笔记里说,那个心狠的司员在一年后与人打麻将时突然暴毙,就是刀笔的报应,大概陈炽是不完全同意这两起案件断法的。
【精选】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4):
古人上夜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但古代也有需要上夜班的人,如更夫、门童等,此外还有和尚。且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院里敲钟得有值夜班的,不然就没有张继的千古佳句了。
唐代朝廷开始形成大臣上夜班的制度,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首长都要轮流值夜班,各省有一本直令(值夜班记录本),由直令史当日交给值夜班的人,次日收回。当时宰相姚崇年事已高,不愿值夜班,直令史于是跳过姚崇,将夜班记录本往下传,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直令史非常为难。姚崇于是在值班簿上批写道:告直令史,遣去又来,必欲取人,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终不拟当。姚崇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还让我上夜班,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其他大臣看了姚崇的批语,都不好说什么了。
皇上晚上一般不会办公,所以夜班一般由普通秘书担任。清朝乾隆年间,发生过一起非常有趣的事情一天深夜,乾隆突然要对准噶尔用兵,他急召秘书进来撰写文书。此时军机处只有一个叫巴延三的秘书,此人既没有文采,也没有能力,是被上司抓壮丁安排值班的,他从来没有想过皇上晚上也会办公,而且让他起草文书。这个叫巴延三的秘书于是硬着头皮跑到乾隆的卧室外,隔着窗子听乾隆授旨。巴廷三虽然在军机处行走,但平时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与皇上接触,现在一下子站到了皇上面前,又惊叉喜。乾隆授完旨意,巴延三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回到军机处写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幸亏当时跟过去一个小太监,他凭着记忆帮巴延三把皇上的旨意写了下来,当两人诚惶诚恐把文书交给皇上时,以为会受苛责,谁料皇上大夸文书写得好,而且记住了巴延三的名字。后来在皇上的关心下,这个在军机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秘书巴延三一路升迁,升到了两广总督的高位。
上夜班能带来高官厚禄。巴延三可谓千古第一人了。唐代大诗人杜甫做官时,也值过夜班,但杜甫没有巴延三幸运。他曾写过一首夜班诗《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读读这诗句,可以想象杜甫上夜班是很敬业的,可惜他怀才不遇,遇不上伯乐。
【精选】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5):
古人题字的民间趣闻故事
古人通过题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游山玩水高兴了,半山腰题个字;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往墙上题个字;到酒楼吃饭吃得舒心,给店家题个字这大约和现在的朋友圈发帖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就来说说,古人题字的趣闻轶事。
私塾先生题画
有个财主家的私塾先生,年终返家前,给这财主画了四幅画,但没题字就匆匆走了。第二年,那先生说什么不肯再来,财主只好又请了一位先生。这先生刚到,财主就让他在那四幅画上题字,弥补一下画上的空缺。
先生满口答应,他走进书房,把四幅画展开。只见第一幅画着两个小板凳,板凳上放着萝卜白菜。他心中暗想:凳凳、萝卜、白菜,连起来不就是顿顿萝卜白菜?于是提笔在第一幅画上题写了顿顿蔬菜。第二幅画是两只叫驴**,背景是稀疏瘦竹。先生推敲道:画的是驴斗、稀竹,这意思也很明白!于是在第二幅画上题写了绿豆稀粥四个字。再看第三幅,画的是屋檐梁上有只花猫,虎视眈眈地伏在燕巢旁,一只小燕在屋檐前盘旋,不敢飞进窝去。先生恍然大悟,在第三幅画上题写了咽(燕)不进去几个字。
给三幅画题了字,先生对原来那位作画的用意已明白八九分。他再斟酌第四幅,画的是几株枝叶茂盛的桃树,别无他物。他提笔写道:正好是《诗经》上的句子,桃之夭夭。然后掷笔而去。
这财主目不识丁,不解题字的意思,反而高兴地把四幅画挂在客厅里,却不料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先生愿到他家教书了。
康熙题匾
康熙下江南,来到了杭州。这天,康熙到灵隐寺,见灵隐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真是一个好地方。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在寺内设下酒席。
宴席上,老和尚早听说康熙喜欢吟诗题字,便壮壮胆子,走到康熙面前跪下磕头:皇上,请您为咱们山寺题块匾额,也让我们风光风光!
老和尚这一求,正好搔着康熙的痒处。他点点头,抓起笔刷刷几下,就写了个雨字头(灵繁体为灵)。这时,康熙已经喝醉了,落笔又快了些,这雨字竟占了大半张纸,雨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呢!现在只剩下这小半张纸的地方,怎样也摆不下了。重新写一张吧,那多么丢脸呀!康熙皇帝抓着笔,一点办法也没有。围在旁边的官儿里,有个大学士名叫高江村,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写了云林(繁体为云林)两个字,再装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边,偷偷地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呀,这两个字真是救命王菩萨,不觉酒醒了一半,立刻写下云林禅寺四个大字。写完,把手一扬,将毛笔抛出老远。
康熙皇帝知道自己写错了,为了给自己下个台阶,他回过头来,问官儿们: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们说,把它叫做云林禅寺对不对?
对呀对呀,皇上圣明!官儿们七嘴八舌地奉承道。
从此以后,灵隐寺就挂着名不副实的云林禅寺的匾额,一直到了今天。
庙门题诗
有三个读书人,在一座寺庙里看到四大天王神像,一时高兴,一人一句作起诗来。第一个说:四大天王四尊神。第二个说:手举金鞭镇山门。第三个说:头颅就有斗恁大。再往下,谁也接不上了。庙门口正好有个拾粪老农,他们让老农给凑一句。老农说:我一个老大粗,哪会作诗?只能硬凑了屙泡大粪百十斤。三个读书人听了大笑一番,把这首诗题在庙门口,走了。
寺庙旁有个学堂。有四个小学生上学经过这里,见庙旁柏树下有个卖凉粉的,就每人凑一文钱,买了一碗,准备四个人分着吃。四个学生正要吃,一看先生过来了,都躲进庙里去了。先生走过来,见有碗凉粉做好了没人吃,就问:给谁调的?卖凉粉的说:给学生娃娃调的,他们见你来了,都躲进庙里去了。要不你先把它吃了吧。先生也不客气,端起来就吃,吃完走了。
学生们眼见先生把他们买的凉粉吃了,心里很气。先生一走,他们就走出庙门,把这事写成四字诗,就写在刚才那首诗的下边。
放学了,先生又从庙门口经过,发现山门上有两首诗,他连起来一念,吹胡子瞪眼,差点没背过气去。诗是这样写的:
四大天王四尊神,学生四人;手举金鞭镇山门,凑钱四文;头颅就有斗恁大,调碗凉粉;屙泡大粪百十斤,先生独吞。
迟关店门
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前门街有个小酒家,掌柜姓王。酒家店规很严格,其中有一条:晚上不过子时不关门。
这年除夕夜,许多店铺早关了门。伙计恳求王掌柜:忙了一年,今晚咱们就破例早点关门吧。可王掌柜却不通人情,说:还是等到子时再关门!规矩不能破。
这时,门帘一挑,两个打着纱灯的仆人一前一后,引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走进酒家。王掌柜忙迎上前,热情招呼,并把店中珍藏的佛手露酒和酒铺的几样拿手菜一齐端上桌来,站在一旁小心伺候。年轻书生边吃边竖起大拇指,连声夸赞,仆人们也随声应和。
年轻书生问王掌柜:我给你的小店题个字好不好?
王掌柜笑说:那敢情好!于是,吩咐店小二准备好笔墨纸砚。
书生拿起笔想了想,说:本以为这么晚,店铺早关门了,没想到,你的酒家还在开门迎客,估计全京都也只此一家,就写都一处吧!说完,年轻人大笔一挥,在纸上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
王掌柜双手接过,连忙称谢。年轻人便笑着离开了。
过了几天,忽然有十几个太监排着队,神气十足地来到酒家,把一块写有都一处三个大字的虎头匾送给王掌柜。
这时候,大伙才恍然大悟,原来三十晚上来喝酒的年轻书生竟是乾隆爷,这块匾是乾隆爷亲手题写后,命人送来的。王掌柜跪倒在地接过匾,叩头谢恩。
乾隆爷题匾的消息,传遍了北京城,也让都一处名声大噪。后来,王家传下规矩,后辈子孙如果做生意,一定要迟关店门。
李邕题三字半匾
很久以前在松阳县,有个毛氏家族新修了一座祠堂。族长重金请来一位书法名士,当场为毛氏宗祠题匾。听到这个消息,街坊都拥了过来,想饱饱眼福。
只见名士提笔蘸墨,一气呵成两个大字。正当他写宗字的一点时,他身后有个衣着破烂的山里人,脚步打了个趔趄,一下撞在名士的右胳膊上。这一撞,把本来写的点,变成了一撇。名士脸色一沉,扔下笔就要走。
族长见状,上前赔笑,恳求名士重写一张。名士板起了面孔,说:要我重写,得再多给我三十两。
族人听了,就逼那个山里人出这三十两银子。山里人急得要哭:我哪里赔得出那么多银子啊!
这时,一个客商打扮的人走上前,皱眉道:穷百姓怎么拿得出这么多钱?再说,这字值三十两?
名士听了这话,鄙夷地看着客商,说:你有本事,你来写?
客商说:写就写,写得不好,再赔银子不迟。说完,刷刷几笔,一个挺拔的毛字写好了,全场发出喝彩,连名士都在心中暗暗叫绝。
接着,客商又接连写了氏宗两字,写完祠字的偏旁,就搁笔不写了。
族长察觉到这位客商不是普通人,忙叫人端来茶水,希望客商能完成题字。客商喝口水,不紧不慢地说:这位大伯只撞坏一个字,我替他赔了三个半字,难道还不够?说着,用手指指那个名士,让这位仁兄替我补完吧。客商说完,潇洒离去。名士只能硬着头皮补,大家看后,纷纷说配不上。
过了会儿,几个衙役跑进来,探听刚才是否有客商打扮的人来,众人忙答:来过,还题了块匾。
衙役一拍大腿:他就是太守李邕大人!今日私访松阳,知县大人命我们前来迎接。
毛氏族人听闻狂喜,李邕可是大书法家。族人拿着他题写的三个半字,如获至宝。
【精选】古人的儿童睡前故事(6):
古人上夜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但古代也有需要上夜班的人,如更夫、门童等,此外还有和尚。且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院里敲钟得有值夜班的,不然就没有张继的千古佳句了。
唐代朝廷开始形成大臣上夜班的制度,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首长都要轮流值夜班,各省有一本直令(值夜班记录本),由直令史当日交给值夜班的人,次日收回。当时宰相姚崇年事已高,不愿值夜班,直令史于是跳过姚崇,将夜班记录本往下传,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直令史非常为难。姚崇于是在值班簿上批写道:告直令史,遣去又来,必欲取人,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终不拟当。姚崇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还让我上夜班,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其他大臣看了姚崇的批语,都不好说什么了。
皇上晚上一般不会办公,所以夜班一般由普通秘书担任。清朝乾隆年间,发生过一起非常有趣的事情一天深夜,乾隆突然要对准噶尔用兵,他急召秘书进来撰写文书。此时军机处只有一个叫巴延三的秘书,此人既没有文采,也没有能力,是被上司抓壮丁安排值班的,他从来没有想过皇上晚上也会办公,而且让他起草文书。这个叫巴延三的秘书于是硬着头皮跑到乾隆的卧室外,隔着窗子听乾隆授旨。巴廷三虽然在军机处行走,但平时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与皇上接触,现在一下子站到了皇上面前,又惊叉喜。乾隆授完旨意,巴延三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回到军机处写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幸亏当时跟过去一个小太监,他凭着记忆帮巴延三把皇上的旨意写了下来,当两人诚惶诚恐把文书交给皇上时,以为会受苛责,谁料皇上大夸文书写得好,而且记住了巴延三的名字。后来在皇上的关心下,这个在军机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秘书巴延三一路升迁,升到了两广总督的高位。
上夜班能带来高官厚禄。巴延三可谓千古第一人了。唐代大诗人杜甫做官时,也值过夜班,但杜甫没有巴延三幸运。他曾写过一首夜班诗《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读读这诗句,可以想象杜甫上夜班是很敬业的,可惜他怀才不遇,遇不上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