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青少年时髦杂志上面会经常看到事务所的招收新人广告。所谓事务所,就是演艺经纪公司。这些公司往往规模并不大,资本金只有数千万日元左右,但每年的营业额却能达到上百亿日元。创建者大多是电视台、电影公司,或者常年在演艺圈里混,积累了一定分量和关系网的人物。只要按照招生广告的要求,填好申请表,贴上自己的照片,再加上3张80日元的邮票和回信信封一同丢进邮筒,然后等通知面试就行了。
大约有1/10的人可能获得面试机会。更幸运的人会被看中而成为事务所的签约艺人。这些事务所采取的是类似学徒制的先培养后工作的流程,类似我们国内的艺校,但签约后事务所会向学员提供相当于一般公司职员的平均水平的基本报酬,然后进行统一的形体、声音、舞蹈、演技、歌唱方面的训练。因为本身可以拿工资,而且有修习才艺的机会,与事务所签约本身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很好的就业选择。同时事务所还会利用自身与广告商、出版社、制片公司或电视台的各种关系,寻找一些广告、独立制片电影短片的拍摄、小型音乐会等的演出,只向对方收取极低的报酬(有时候仅为交通费),这也是事务所吸引签约者的最重要的一点。
正式登台是明星之路的第一步,根据艺人本身的年龄、才艺水平、容貌气质等,事务所会选择各种方式安排新秀亮相。比如参加电视剧拍摄、全国性的歌唱或选美比赛。新的趋势是给产品做广告。与中-国的广告主偏爱名人不同,--企业因为产品更新速度快而需要不断有新面孔出现以吸引新的客户群,所以容貌清新、报酬低廉的艺人大受欢迎。另一方面大公司的广告覆盖面广,出镜频率高,提升艺人知名度很快。广告女王藤原纪香当初就是走红于某啤酒公司的电视广告,一度是青春偶像的内田有纪也是在16岁偶尔拍了广告才被经纪公司发掘的。
一旦被观众发现之后,事务所的能量才显露出来。仿佛就是一夜之间,艺人被精确地定位,并被包装成一种标志,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偶像明星的收入主要有3个来源:演出、产品销售(专辑、影片DVD、写真集)和广告。其中演出是不太赚钱的,考虑到--的物价水平和演出成本,可能还不如我们国内的一些演唱会赚钱;产品的销售依据本身的情况是难以预测的。剩下的就只有广告了,市场竞争越是激烈,对广告的需求就越强烈,同时鉴于名利双收的突出优势,拍广告成了艺人的最佳副业。
--的事务所具备这么大的能量造星,当然目的是要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回报。--大多数演艺人员的大部分收入要上交给单位,很多偶像级的明星在成名之初只能从公司领取工资之外很少的所谓奖金。在讲究论资排辈和人际关系的--社会,艺人其实是很少有能力公开反抗事务所的,而且这样在行业里也会被看作忘恩负义。但也有人根本不用事务所,请自家人当经纪人。比如宫泽理惠,她的经纪人就是她的母亲。还有就是故意自我贬值,让公司失去信心而主动放弃。比如广末凉子,在签约后不久就被塑造成清纯女孩的形象,甚至她本人在成名之后还考上了早稻田大学,一路人气急升。但后来因事务所抽佣80%产生纠纷,合同期未满不能解约,又不甘心受此剥削,于是开始自毁形象,公开逃课,与人同居,追打他人,更被传堕胎,广告合同纷纷流失。后来公司与她谈判和解,她才恢复正常,事业逐渐回升。
另一方面,由于--人心目中对偶像派和实力派的要求完全不同,偶像派的市场寿命短也是不争的事实。他们红得快,消失得也快。2000年还大红大紫的安室奈美惠,回家生了宝贝再复出,就已经沦为二流明星了。相反,像吉田美和、恰克与飞鸟这类相对低调但绝对有实力的艺人,却能坚持十余年而且拥有固定的歌迷。所以大部分的偶像在过了20岁之后都会有意识地开始转行,力争成为实力派,以延长市场寿命。比如中山美穗,虽然她已经主演过诸如《情书》和《东京日和》这样有分量的电影,而且年过三十,但人们仍然认为她是一个偶像,那些本来面向年轻女性的化妆品公司,也还是找她拍广告。实际上,她现在仍然是那些30岁左右的职业妇女的新鲜偶像,这也是--偶像经营学最成功的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