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张父亲打伞图在网上蹿红,并由此引发了网友以父爱如山为主题的诸多赞赏和感动。父亲淋湿自己为孩子打伞,照片传递的信息与网友的解读基本一致,左手事业,右手未来,肩膀上扛着风雨,父亲的爱沉稳厚重,温暖而又不失柔情,怎么看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可是,没过多久有位高能--BO主又把这张图发了出来,不过这次是和另一张母亲打伞图并排放在一起,同时配上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和女人带孩子的不同。然后,就留下目瞪口呆的看官各自在风中凌乱
男人提着公文包,女人拎着刚买的菜。下雨天,男人让孩子自己背着书包踩水,女人却把孩子抱在怀里。他的伞小,她的伞也不大。关键的是,她把一切收拾妥当的同时,还能保持花枝招展的仪态,再看看他,把自己都淋成什么样了?
当然,--BO主发图的本意或许纯粹出于调侃,可是许多热心肠的网友已经被撩拨得无法淡定了。有为略显狼狈的父亲鸣不平的,也有为母亲强大的气场点赞的,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更有脑洞大开者把话题引申到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这个层次(母亲抱着的是个女孩)。
不过,也有少数冷静的观众提醒大家,你们想多了。就像相声里面说的那句: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事实上,毫无关联的图片放在一起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喜欢捕风捉影,仅仅通过一些不完整的、不对称的信息,就按照一厢情愿的理解和推断,得出看似符合逻辑的结论,然后极力引导他人的思维,以期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说好听点儿,叫作心理暗示,其实就是绑架他人的思想。
我有个比较冷门的爱好喜欢看评论,看门户网站重大新闻的评论,看大V名--BO下面的粉丝评论,看社区和论坛各路写手的评论。看得多了,也慢慢地学会了沉下心来,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去审视和分辨。
在评论里,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声者,看他是如何罗列对自己观点有利的素材,并刻意忽略或掩盖不利的线索,来凸显某种态度和立场,同时辅以适当的情绪渲染气氛,来争取更多的人加入其思维模式的。你也能看到许多的附和者,看他们如何做思考状,而后好似幡然醒悟,最终仍是走向发声者已经画好的路径,一如当年小品里的范伟寻寻觅觅、如获至宝般发现了赵本山的轮椅,并且毫不犹豫地坐了上去。
思想绑架与辩论有着相似的地方,但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后者仿佛明-,前者却似暗箭。但它又有别于简单意义上的洗脑,是因为绑架者需要具备更高级别的技术含量。所以,最令人无语的事情,莫过于围观的群众以为自己眼睛雪亮,实际上却是不明真相。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异常丰富,我们每日用于获取信息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思考和分析的时间。当然,这和很多人浮躁的心态也不无关系,读新闻时往往只看标题和摘要,因此,对于身边所接触事物做出的判断,大多只源于最直观的表象、最感性的认知,以及当时所处的特定情绪状态。
喜欢这样一句话: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然而,我想说的是,当你拥有了思考的能力与权利时,请不要轻易地放弃它。